1.辨证分型治疗:黄疸的辨证治疗,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治疗大法,主要为清热化湿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属于湿热的清热化湿,必要时适当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属于寒湿的温中化湿。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以达到湿祛黄退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法。
(1)阳黄:
①湿热兼表: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饮加减。方中麻黄、薄荷宣散外邪,用量宜轻,取其微汗之意;藿香、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浊;连翘、黄芩清热解毒;滑石、木通、赤小豆淡渗利湿,通利小便;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加姜枣、甘草调和脾胃;合方共为清热利湿,宣散外邪之剂,表证一罢,薄荷、麻黄减去,不可再投。
②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方中茵陈为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要药,用量宜重;栀子、大黄清热散结,荡涤热毒。加车前草、猪苓、泽泻渗利湿邪,使湿热分消,从二便而去。药后大便稍溏,排便次数增加1~2次为度,如药后大便不溏,可加重大黄用量,有助于黄疸的消退,或热盛有化火之势,出现口苦、渴欲饮冷、苔黄糙者,可合龙胆泻肝汤,清热泄火,利湿退黄。
如因砂石阻滞胆道,而见身目黄染,肋痛牵引肩背,或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宜用大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郁金疏肝利胆,清热退黄。如因虫体阻滞胆道,突然出现黄疸胁痛时发时止,痛有钻顶感,宜用乌梅丸加茵陈、山栀子以安蛔止痛,利胆退黄。
③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方中茵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通利小便;白术甘温健脾除湿。并酌加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浊,宣利气机,助化湿退黄之力。
若湿困脾胃,便溏尿少,口中甜,则用茵陈胃苓汤,健脾除湿,化气利水。如果热留未退,乃困湿热未得透泄,可加用栀子柏皮汤增强泄热利湿作用,在病程中如见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积滞成实,大便不通,宜用大黄硝石汤泻热去实,急下存阴。
④胆热淤结:
治法:清肝利胆,化湿退黄。
方药:清胆汤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清热解毒,配柴胡疏达肝胆之气机;大黄、玄明粉、枳实泄下通便,以荡涤瘀热,配丹参加强法瘀之力;加茵陈、金钱草、海金砂清热利湿以退黄。若胁痛加川楝子、玄胡疏肝行气,开郁通络。
(2)阴黄:
①寒湿阻遏: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方中茵陈除湿利胆退黄;由于阴黄属寒湿凝滞,故用以附子、干姜辛温之品,温中散寒,而化寒湿;佐以白术、甘草甘温健脾,酌加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以增强其除湿之功。
②肝郁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退黄。
方药:鳖甲煎丸加减。方中以鳖甲软坚散结通络为主药,用大黄、zhe虫、桃仁等破血化瘀,疏通肝经络脉之瘀滞;用厚朴、柴胡、蜣螂等行气开郁,调达肝气之郁结;瞿麦、石苇等利水除湿;干姜、黄芩协调阴阳;人参、阿胶等益气养血。其余诸药,或入血分以化瘀,或入气分以解郁,或助正气之虚,或攻邪气之实,共成攻补兼施,寒温并用,调气活血,诸法兼备之方,因肝郁血瘀常为虚寒、寒热错杂之证,故本方较为适合。如脘腹胀痛,纳呆神倦,食少便溏,脉细弱者,为肝郁脾虚之证,当以调理脾为主,而兼调肝,用六君子汤加当归、芍药等。
③脾虚血亏:
治法:健脾温中,补养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加味。方中桂枝配姜枣辛甘合而生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饴糖缓中健脾。是方使阴阳既济,中气自主,脾胃健旺,气血滋生,黄疸即消退。若偏于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偏于血虚者加当归、地黄;阳虚而寒者,桂枝改用肉桂。
(3)急黄:
①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加减。方中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火;大黄荡涤肠胃之瘀热,以助退黄之力。配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三方合用有直泄三焦燎原之火,荡涤血分蕴蓄之热毒。对热毒炽盛,确有顿挫之功。
若热深毒重,气血两燔,证见大热烦躁,皮肤发斑,齿龈出血,可用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②热毒内陷: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方药:犀角散加味。方中犀角是清热凉血之要药,配以黄连、栀子、升麻则清热解毒之力更大,取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加生地、玄参、石斛、丹皮清热解毒,养阴凉血。共清营分鸱张之热毒,救心肝耗的之阴血的功效。
如热毒动血,迫血妄行,而见吐衄发斑者则用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
急黄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死率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故按病势发展过程,分为热毒炽盛及热毒内陷两个证候加以介绍:
热毒炽盛:属于邪实而正气尚存,元气未脱,邪毒尚未深陷,清窍蒙而未闭,故应以祛邪解毒为主,用苦寒直折、泄火解毒的方法,必须中病即撤,不可多投。同时现其脉证,酌情取舍,必要时加用凉血养阴之品,以防耗血伤阴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