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在没有相应的外部声源或电刺激时产生的声音感觉。耳鸣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在我国约有2400万人在睡眠、精力工作和社交能力方面受到影响。
影响耳鸣的原因和因素很多,许多疾病都可伴有耳鸣,而耳鸣又与社会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1、外耳疾病:外耳道内的耵聍栓塞,是声音传播的障碍,在隔离环境噪声后,其对人体生理杂音的掩盖作用下降,使弱自 噪声的相对增强导致耳鸣的出现。
2.中耳病变。中耳病变导致中耳传声机制的阻抗发生变化,影响声能传导,造成传导性耳聋,自体噪声的掩蔽作用减弱,而由于骨传导的相对增强和声音在体内传导的加强,产生了耳鸣的主观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别人能听到雷鸣般的声音,则称为客观性耳鸣。"雷鸣 "是指 "雷声",而 "雷声 "是指 "雷声"。
3、耳蜗和中枢病变。对数型耳鸣是由于耳蜗病变引起的,但也有一些是由于耳蜗后或中央病变引起的。
4.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贫血、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糖尿病、神经变性、炎症、外伤、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鸣,其发病常与内耳微循环障碍、内分泌失调、毒素吸收、耳蜗与某一神经通路连接异常有关。
5.耳鸣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耳鸣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耳鸣可引起患者的一系列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又可加重耳鸣。
耳鸣和临床上很多疾病一样,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带来好的效果
如果出现耳鸣,先不要紧张,注意调整心情,及时睡眠。如果耳鸣1至2天没有改善,必须立即到医院就诊。这是因为耳鸣是一些疾病的前兆。例如,一些耳部疾病,如突发性耳聋和美尼尔氏病,往往以耳鸣为首要症状。尤其是以低频下降为主的耳聋,患者往往忽视了耳聋的症状。如果不及早到医院检查听力,及时治疗,很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另外,在一些可引起耳鸣的非耳科疾病中,如高血压、贫血、颈静脉球、颈椎血管畸形、听神经瘤等在早期往往只有耳鸣的症状,如果能在早期造成重大损害之前及时明确病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把握最佳的手术时机,一旦病因消除,耳鸣也可能消除或减弱。
耳鸣的治疗是多方面的,但效果因人而异
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耳鸣掩蔽治疗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因人而异。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很重要。在门诊中,我们经常听到病人告诉我们,当他们在工作时,或者当他们专注于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的耳鸣会暂时减弱或消失。这表明,利用积极的主导活动可以缓解对耳鸣的关注,从而达到缓解耳鸣的效果。这表明,积极探索有助于缓解耳鸣的自助方案也是治疗耳鸣的一部分。有的患者由于耳鸣久治不愈,心神不定,整日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不知所措。对于这类患者,应及早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查和分析,排除其他原因,解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并给予有效的安抚治疗,其疗效可能更为显著。
耳鸣就像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在适当的时候为疾病敲响了警钟。要警惕与耳鸣有关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