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临床上常见病,每年冬春季发病率较高,是由于面神经受冷风袭击或感染,导致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缺血、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从而引发一侧颜面肌肉僵硬、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耳痛、舌味觉减退等多种症状。中医称之谓“口僻”、“ 面风”,主要是因正气虚弱,风邪入中面部经络,气血不畅,痰浊阻络,面部筋脉肌肉纵缓不收而引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能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增加肌纤维的收缩,使炎症渗出物得到吸收,减轻对神经的损害,控制面神经炎症的发展,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除湿、化痰逐淤的作用,使患者颜面康复。
面神经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时间愈长,面神经愈易变性而难以恢复。临床上面神经麻痹分为 3 个时期,发病 1~7 天为急性期,发病 8~15 天为静止期,发病 15 天以上为恢复期。如果在急性期给予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加了面神经恢复的机率。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应从早期(急性期)开始,这样可以尽快促进神经水肿的吸收,减少或杜绝后遗症的发生。故面瘫急性期不但可以在患侧面部进行针刺,而且施针越早,痊愈的疗程也越短。但要注意的是,急性期内针刺手法宜轻、进针宜浅,不宜使用电针;进入静止期和恢复期后,可给与电针、梅花针、红外线照射或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对于顽固难愈的患者可以加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以助尽快恢复。
典型病例:杨某某,女,28岁。2010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右侧面瘫5天。
初诊:5天前因外出受风后出现右侧面肌麻木感,继而出现右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无法鼓腮,无头痛发热耳痛及肢体麻木。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风寒痹阻经络之面瘫。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利水、消肿通络。中药处方:牵正散加减;针灸处方:翳风、完骨、风池、合谷、阳白、颊车、地仓、迎香、牵正、四白、承浆、太冲,初宜手针浅刺,一周后电针疏密波平刺透穴,恢复期可加用足三里、上下巨墟,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配合红外线照射及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3次后症状减轻,连续治疗10次后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