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后被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危害
2.1 身体危害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模), 约占80%。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 1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 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但它们通过意外接种感染的机会相对很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则较HIV的致病性强, 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 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导致乙型肝炎的几率为1/5000。另外, 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2 心理危害医务人员在受到针刺伤后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心理压力, 有时还会带来工作行为的改变, 尤其是在被带HIV的针头刺伤。
2.3 经济危害根据美国医院管理机构报道, 1例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后终身约需100万美元用于检查、治疗、弥补因病不能工作的损失和作为丧失工作能力的赔偿, 即使没有感染,每例针刺伤后相关检查及治疗花费也需51~3766美元。
2.4 社会危害血源性传播疾病存在着从患者到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到患者的双向传播途径。由于HBV传染力强, 目前很多国家已达成共识, 限制患有HBV的医务人员为患者从事有创性操作。但对于HCV和HIV阳性的医务人员各国意见尚不一致。
3 针刺伤后被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影响因素
3.1 针头的污染源最具有传播疾病能力的是直接进入静脉或动脉的针头, 其次为肌内注射针头, 而进入患者静脉输液管道的针头其传播疾病的能力几乎为零。
3.2 针刺的深度针刺越深, 针头带入的血液越多, 会增加传染疾病的危险。
3.3 针头的口径粗细有研究表明口径20号的针头所携带的血量是口径27号针头的30倍。
3.4 针头的类型即空心针和实心针。空心针如抽血、注射针比实心针如缝针所携带的血量多, 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大。由于护理人员多被空心针刺伤, 而医生的针刺伤多由缝针造成, 且是在戴手套的情况下发生的, 因此, 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远高于医生。
3.5 针刺伤时是否戴手套针刺伤时戴1层手套会减少50%以上的接触血量, 戴2副手套则会减低70%以上的血量, 尤其在使用实心针时戴手套的防护效果会更好。
3.6 针刺伤时是否注入血液如注入血液则会增加感染疾病的危险。
3.7 是否接种疫苗目前仅有HBV疫苗。接种HBV疫苗后, 如果抗体量达到100IU/L表明接种成功, 能有效保护受刺伤者免受HBV感染。
3.8 针刺伤后是否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对于HBV易感者针刺后及时注射HBV免疫球蛋白有效率可达到75%, 联合使用HBV疫苗效果会更好。可疑HIV感染者在伤后几小时内使用叠氮胸苷(zidovudine)进行治疗, 会使感染HIV的危险性降低81%以上。
4 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
4.1 护理人员未严格遵守操作程序研究表明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 未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 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①抽取药液配液时; ②分离使用后的注射器或输液器针头时; ③用双手将针头套入针帽时; ④毁形或浸泡针头时; ⑤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 ⑥收集一次性医疗用品时; ⑦用手折安瓿后徒手处理用后安瓿; ⑧为不合作病人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协助; ⑨传递锐器时未集中注意力。袁秀萍的调查研究发现护士锐器伤主要发生在针头使用后到丢弃之间这一过程中, 如回套针帽, 摆弄针头, 浸泡毁形, 送针头处理等, 89%的针刺伤发生在手部, 非惯用手的拇指和示指损伤是最常见的受伤部位。针头在使用后应及时丢弃。如过多增加套回针帽, 取下针头, 浸泡等操作会大大增加护士锐器伤的时机。据谢珍红、聂军等的报道, 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工作行为分两大类: 一类是以病人日常治疗护理密切相关的行为, 占锐器伤原因的40%, 其中抽血、肌注、静注、指尖血糖试验, 将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标本从注射器注入标本容器等行为占19%, 另一类为清洗及处理针头相关的行为, 其中分离或连接静脉管占16%, 清洗锐器导致的锐器伤占12%, 40.5%的锐器伤发生在病房, 多数锐器伤的发生不是随机不可避免的, 其发生与护士个人认知态度, 行为和个性等因素有关, 42%的锐器伤是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 74%的锐器伤是工作紧张或繁忙时发生的。任小英等调查结果显示, 注射前的操作针刺伤行为占14.03%, 虽此时无感染性病毒, 但留下伤口, 增加感染率, 注射时的针刺伤多发生在拔针时, 其刺伤率16.96%, 注射后用具处理为62.68%, 提示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卫生部门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4.2 护理工作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不强, 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另一个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39.7%的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不是很熟悉, 甚至从未听说过。2004年6月1日, 我国卫生部制定了《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其中突显了“标准预防”概念, 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的病源物质, 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需采取隔离措施, 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另外有些医院管理者认为戴手套增加医疗成本, 学校学习和临床实习缺乏职业安全的教育与指导, 使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性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