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11-02 08:29

  乙状结肠位于盆腔内,在降结肠和直肠之间,因肠管呈“乙”字形弯曲而得名。乙状结肠息肉就是指乙状结肠黏膜表面向肠腔隆起病变。便后会有鲜血或暗红色血液染于大便之外,直肠息肉偶伴有息肉脱出的现象。乙状结肠息肉大都由长期腹泻、长期便秘、遗传、炎症性疾病等原因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脱垂、肠道刺激症状、便血这些症状,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乙状结肠息肉是什么相关文章
此病易恶变,明确诊断后应及早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刀或其他手术方式切除息肉,防止癌变。 乙状结肠息肉必须及早切除病灶,才能防止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的侵扰。结肠恶变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亦称绒毛状腺瘤)。 组织病理学证实,结肠腺瘤可恶变,尤其是后者的恶变率可达40%~50%,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人,恶变发生率更高。由此,乙状结
发布于 2023-11-02 08:35
0评论
1便血:血液主要是鲜血、不会和粪便混合,存在于粪便表面。并且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在患者排便的时候,可脱出肛门外。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 2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和息肉体积大位置较低,可发生较多量的便血。便血特点为带血,而不发生滴血。当息肉疾病合并溃疡感染情况时候,可以发现有粘液血便情况。 3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
发布于 2023-11-02 08:55
0评论
1、脱垂:息肉较大或数目较多时,由于重力的联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四面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2、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发生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3、便血:乙状结肠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和息肉体积大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便血的特点为带血,而
发布于 2023-11-02 08:42
0评论
概述 乙状结肠癌这种疾病其实是我们消化道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结肠癌疾病的一种,乙状结肠癌疾病的出现严重的威胁到患者朋友的生命健康,在生活当中患者朋友会出现腹胀以及消化不良这样的情况在出现这种疾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重视,就好比及时的去医院检查治疗这种疾病出现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患者贫血,今天在这里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乙状结肠癌呢? 步骤/方法: 1、 乙状结肠癌这种疾病是比较严重的,属于消化道
发布于 2023-03-26 16:15
0评论
1.乳头状息肉(绒毛乳头状瘤):本病少见,约占成人息肉的15%,多发生于35-50岁的男性。也是一种良性腺瘤,但先由粘膜表面细胞生长,然后肠腺发生改变。多发生直肠或乙状结肠下部。 2.腺瘤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肠道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由腺样组织构成,初起在粘膜上有一个小的突起,多无症状,逐渐长大如黄豆粒,再大如核桃。质软有弹性,色多鲜红而易出血。 3.息肉病:本病为结肠及直肠多发性息肉,
发布于 2023-10-01 21:25
0评论
1、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2、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3、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4、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
发布于 2023-11-02 08:49
0评论
肠癌是发生在肠黏膜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除了与饮食、环境等息息相关,还与肠道息肉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大肠息肉泛指大肠黏膜的肉芽状突出物。这些突出物可能是肠黏膜细胞增生所致,也可能是肠道慢性炎症所造成。主要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炎性息肉。 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很大一部分肠癌都是由肠腺瘤变化而来的,正常肠黏膜转变成肠腺瘤性息肉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从腺瘤性息肉转化为肠癌的
发布于 2024-05-27 13:52
0评论
概述 肠炎其实很常见。不仅仅有直肠炎的病人,而且还有结肠炎的病人。乙状结肠直肠炎司空见惯的了。一旦病人有直肠炎的时候,那么往往有各种各样的不舒服症状。乙状结肠直肠炎的病人需要早点儿去治疗才是比较好的。因为如果拖拖拉拉不去治疗的时候,那么病人的症状是会更加的复杂和更加的严重起来。是会变成慢性的。那么到底乙状结肠直肠炎是什么? 步骤/方法: 1、 乙状结肠直肠炎的症状很常见。病人的话会有腹痛和腹
发布于 2023-11-11 13:43
0评论
凡儿童有无痛性鲜血便者,首先应想到本病,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查多能发现息肉,部分病例需借助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可确定诊断,息肉常位于直肠后壁的较低位置,直肠指诊多能扪及较大的蒂状息肉,较大儿童可令其似排便样用力屏气,以利发现较高部位息肉,对反复直肠指诊未发现息肉者,可在麻醉下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即予以摘除,怀疑有多发息肉者,可行钡灌肠双重空气对比造影检查。
发布于 2024-09-30 19:24
0评论
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
发布于 2024-04-20 14:1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