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痉挛又称肠绞痛,是由于肠管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是小儿内、外科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本症特点是发作突然,在发作间歇期甚至发作期也缺乏特异体征。本症大多可自然缓解,但因其易与同年龄组发生的其它引起腹痛的疾病特别是各种腹部外科疾病相混淆,故作好临床鉴别诊断犹为重要。 二、病因及病理生理
本症发生的内在因素主要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对肠管运动功能的调节也不稳定,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常占优势而致肠蠕动增强,并可进一步发生肠管痉挛。
以下情况可能是肠痉挛的诱发因素:
①机体对某些食物过敏。
②局部受凉,暴食、冷食,饥饿或消化不良可引起肠蠕动增强。
③肠道寄生虫的毒素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
④大便积存是引起儿童肠痉挛的常见诱因。
⑤其它。
三、临床表现
以往认为本症婴儿期最为多发,实际上肠痉挛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小儿。婴幼儿不能自己述说腹痛,只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有时从睡眠中哭醒。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痛时止。腹痛程度不等,重者可伴有四肢乱动,翻滚,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一般可以自己表诉腹痛,腹痛部位以中腹部或脐周最多,因便秘诱发的肠痉挛往往表现为左下腹痛,但也有时腹痛难以定位。腹痛一般也为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大龄儿的腹痛程度虽有轻有重,但全身情况均较好。单纯肠痉挛在发作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常可自愈。个别患儿发作时间有一定规律性,笔者曾在急诊室值班时连续5~6天每天凌晨接诊同一个阵发性哭闹的2岁患儿,诊断为肠痉挛。
腹部检查缺乏特异性体征,一般无腹胀,无肠型,但有时可有腹部轻到中度压痛。压痛与腹痛部位大致相符,一般位于中腹部或左下腹,提示为小肠或乙状结肠痉挛。经反复、细致的检查常可以确定压痛点并不似阑尾炎那样固定,决无肌紧张。有时可触及有触痛、呈索条状的痉挛肠管。以便秘为诱因者常可触到干硬便块,以消化不良为诱因者可能听诊肠鸣音增多、增强,但无气过水声。肛门指诊可诱发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及气体,但无血和黏液。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或肛门指诊后常可使腹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