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细血管扩张
好发于面部,颈部、上胸及手背等处,亦可侵及膝、唇红缘部位,呈细小的毛细血管扩张(通常管径大于1mm),可呈线状,也可呈星状,压时可褪色,通常观之颜色鲜红。
2.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为一种由红色斑疹、丘疹和斑块组成的瘙痒性皮肤损害,大小约数毫米至几厘米。形状不固定,可呈弓形、环形、地图形或多形性。有时损害周围可并发苍白的晕痣,不伴鳞屑。
3.传染性红斑
感染后潜伏期为5~14天,皮疹常常是突然出现。如果发生在面颊上可呈“掌击样面颊”,若在四肢处可呈网状或环状蔷薇样斑疹,红色扁平或稍有隆起。也有些病人出现类似鱼鳞状皮疹,其周边发白。
4.丹毒
丹毒(Erysipelas)是由溶血性链球离感染的一种皮肤炎症,受损处的皮肤发红、并有热、痛,质地较硬,界限尚清楚。由于通常损害的部位在面部,且主要在血管丰富的面部“危险三角区”内,因此要特别注意。
5.毛细血管扩张痣
出生时即可发现。皮损为樱桃红色至蓝色的扁平限界性斑疹样改变(并看不到扩张的小血管),多孤立地分布在前额,面颊、颈后、脊背及大腿外侧等部位。皮损亦称火焰痣。
6.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皮损为扁平的红色斑疹,伴有油污状鳞屑,境界欠清;同时可参差出现一些稀疏丘疹或脓疱。
7.猩红热
在发病的第二天,从耳、颈、面与上胸部可出现红色斑疹,可于一日内蔓延全身。皮疹为许多红斑互相融合而成的大片充血斑疹,少数严重病例可并有出血斑,面部的皮疹是不均匀地发生,并在日的周围有白色环区。掌处不发疹。皮褶处的皮疹密集,往往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巴氏线。
8.红斑性狼疮
狼疮对皮肤的损害以面部改变最为著名,是沿着鼻颧向两侧展开犹如蝶样的黯红色的斑疹和丘疹,并参杂有脱皮斑点及皮肤萎缩性毛细血管扩张。此种损害并可侵犯耳、颈、肩,胸及四肢等。
9.皮肌炎
皮肌炎的皮损病征多种多样,一般表现为眼周和上睑部略带浮肿性的紫红色斑疹,也可在双颧部发生红斑犹如蝴蝶样形状,头部、额部和颈部也可有弥散性红斑,或出现斑驳状色素沉着。躯干与四肢伸平面也可发生红斑,或并发鳞屑及局部皮肤萎缩。
10.幼虫移行症
皮损多呈一种曲线形红斑,也可星丘疹、丘疱疹,或硬性小肿块。随着蚴虫在皮下移动,可呈淡红色的蜿蜒曲折线状损害,微微隆起子皮肤表面。通常每日移动数厘米,新的损害出现,旧的损害趋向消退。因局部有瘙痒,抓破后易并继发感染。
11.间擦疹
皮损初起为潮红,略有肿胀,浸渍的界限很明显,均在皮皱处。如果不作处理,可发展成糜烂或继发感染,随后并发表浅溃疡。亦可并发有间擦性湿疹。损害处有癌痒及灼痛感。部位以生殖股、肛周,腋下及大脑内侧多见。
12氏病象(Raynaud’s phenomenonⅡ)是发冷、苍白后,出现的桃红或青紫样皮肤征象,可持续数分钟。此病征常并有甲周毛细血管扩张及指端溃疡等。雷诺氏病象发生的部位多为指、趾部及耳、鼻处等。
13.类癌综合征
类癌发作时,因有大量的5一羟色胺类物质产生,皮肤尤以颜面部皮肤可出现紫红色或鲜红色红斑疹,通常要持续3~5分钟。尔后,随着青紫斑的消退,出现大理石样的苍白,也可持续数分钟,甚至达1小时。大多数类癌病人,每周发作1~2次,频者可达6~10次,同时伴有颜面水肿。
14.二尖瓣面容
二尖瓣面容(Face of mitral vaIva)是口唇轻度发绀,两侧面颊呈紫红色,多由于有较重的二尖瓣狭窄损害所致,这一面容特征,常给临床医生考虑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诊断,但还应进一步做有关的体格和化验检查。
15.风湿热
环形红斑多出现在躯干部和四肢屈铡,是一种淡红色的环状红晕斑。红斑初起时并不大,逐渐扩展而形成中心退色、边缘略微隆起,也可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边缘不规律的圆环。此环形红斑时隐时现,可历时很久不消失。
16.伤寒
大约在发病的第二周,皮肤可出现直径2~3毫米圆形玫瑰红色斑疹(充血性),分布在躯干部位(下胸和上腹部最易发现)。皮疹常分批出现,3~5天后消失。面部与四肢则少见,粘膜亦很少出疹。一般来说,随体温减退,其皮疹也逐渐消散。
17.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本病又叫still氏病。其皮肤损害为稀疏、较小的红斑疹或红丘疹,中心可略淡呈环形。有时可由磨擦或抓搔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