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 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肝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脂肪肝类似于急性、亚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少见,临床症状表现为疲劳、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黄疸,并可短期内发生肝昏迷和肾衰,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死于并发症,如果及时治疗,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好转。
慢性脂肪肝较为常见,起病缓慢、隐匿,病程漫长。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是在做B超时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以及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与一般的慢性胃炎、胆囊炎相似,因而往往容易被误诊误治。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脂类代谢障碍,使肝细胞中脂肪含量异常增加的一种疾病,肝脏在正常情况下总脂肪量不超过肝重的5%,而脂肪肝的患者总脂肪量可高达肝重的40-50%,肝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或愈后食物摄入过多,活动减少,极易引起脂肪肝,可导致肝功能反
复异常,不易恢复,甚至形成肝硬化,预后不良
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内的过度蓄积。一旦患了脂肪肝,应如何处置呢?
首先,找出病因,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营养过剩、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使体能恢复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人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总之,去除病因才有利于治愈脂肪肝。
其次,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还有,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每天跑步,每小时至少6公里才能达到减肥效果。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
最后,药物辅助治疗,脂肪肝并不可怕,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一般都能痊愈,且不留后遗症。值得指出的是,脂肪肝的预防工作应从儿童做起,尤其是独生子女,想吃什么就给什么,活动又少,一旦变成“小胖墩”,恐已有脂肪肝了。
脂肪肝患者慎服降脂药
并非所有脂肪肝患者的血脂都高。脂肪肝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酒精性脂肪肝,这类患者中只有少部分人可能出现血脂增高。另一类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其原因比较复杂,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药物及遗传因素等,还有40%左右原因不明的脂肪肝。也就是说,即使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也只有一部分人的血脂升高。显而易见,血脂不高的脂肪肝患者服用降血脂药,对治疗脂肪肝没有任何意义。
脂肪肝患者即使伴有高血脂症,也不要贸然使用降血脂药。这是因为,多数降血脂药可促使血液中的脂质集中到肝脏进行代谢,患了脂肪肝的肝脏原本就存在脂肪代谢障碍,对从血中突然来到的脂质更加难于处理,只能将其再度堆积在肝脏内,这无疑会加重脂肪肝。另外,医生们还观察到,长期滥用降血脂药者可发生门静脉炎、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甚至可促进脂肪肝向肝硬化发展。
伴有或不伴有高血脂的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最佳选择理应是戒酒,多数无须服用降血脂药。肥胖症引起的脂肪肝及糖尿病性脂肪肝伴有高血脂时,如无冠心病存在,主要应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和治疗原发病为主。单纯性脂肪肝患者,只要认真做到戒酒(包括啤酒)、限制体重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用任何药物即可恢复正常。
非均匀脂肪肝是脂肪肝的常见形式之一,多局限于一叶或数叶,呈扇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常延及肝脏表面;少数可呈球形或结节状,影像检查易与实质肿瘤相混淆,为影像学鉴别的难点。本文针对非均匀脂肪肝的影像学特点做一介绍。
1 超声诊断
B 超可检出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对脂肪含量达50%以上者,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可达90%。近来国内外有学者研究,把回声数据进行量化, 可对脂肪变性程度甚至病灶性质进行准确判断。B超对脂肪肝的敏感性和准确度低于CT,但简便易行,无放射性,目前仍为脂肪肝的常用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非均匀脂肪肝多局限于一叶、数叶呈不规则分布,少数呈球形。脂肪浸润与非浸润区混杂相间。B超声像改变主要为透声性下降,近探头区回声增强,远端衰减。
1.1 局灶浸润型:呈局部高回声或相对高回声区,边缘清楚,但不规则,似血管瘤。有时高回声占肝的一段或一叶。
1.2 弥漫性非均匀型:脂肪浸润占肝实质的大部分,呈高回声,不均匀,边缘不规整,其间夹杂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组织,呈岛状相对低回声区(肝岛)。如未重视周围肝脏回声的增强,易将肝岛误为“病灶”。
局灶脂肪肝和脂肪肝中的肝岛均须与占位病变鉴别,前二者无占位效应,血管通行正常,对周围结构无推移挤压现象。间歇二次谐波成像声学造影对局灶病变与肿瘤的鉴别较有价值,造影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组织回声增强,肿瘤内的异常增生血管清楚显示,呈“蜘蛛网”状。鉴别困难时,可考虑CT或核素扫描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