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 肝炎
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甲肝病毒的定义: 甲肝病毒是一种微小的核糖核酸病毒,为肠道病毒72型,呈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系对称的20面体,直径约27-32纳米,含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基因组,长度为9487个核苷酸,仅有1个血清型。甲肝病毒含有3个主要的结构性多肽,分子量从32736-21824原子质量单位,后来证实尚有第四个多肽,约24800原子质量单位。这些多肽形成紧密的蛋白质衣壳,并含有甲肝病毒的核糖核酸,此核糖核酸具有传染性。甲肝病毒在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必两种颗粒,在免疫学上二者无区别。氯化铯中主峰密度1.33克/毫升,沉降系数为156-160S。 由于甲肝病毒的体外培养不产生细胞病变而且人体感染甲肝病毒,肝细胞的病理损害与病毒抗体几乎同时出现,并伴有排毒量减少,因此认为肝脏损害主要由于免疫病理作用,而不是甲肝病毒直接的细胞病理作用。 甲肝病毒可感染狨猴和猩猩,恒河猴和红面猴也可受染。福尔马林、氯、紫外线及加热煮沸,均可使其灭活。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现认为属杯状病毒属。应用免疫电镜(IEM)技术观察到 戊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