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罐前的准备工作:
(1)仔细检查病人,确定是否有适应症,是否有禁忌症。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所应用的药物和器械是否齐全,然后逐一擦拭,按顺序排列。
(3)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
2.病人体位:病人的正确体位关系到拔罐的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得到放松,施术部位能充分暴露。一般采用以下体位
(1)仰卧位:适用于额头、胸部、腹部及上下肢前部。
(2)俯卧位:适合于腰部、背部、臀部和上下肢背部。
(3)侧卧位:适用于头侧、面部、胸侧、臀部和膝部。
(4)俯卧位和坐位:适用于衣领、背部、上肢和膝部。
3.罐子的选择。根据面积大小、患者体力、病情等情况,选择适当大小的火罐或竹罐等。
4.
4.擦洗和消毒。在选定的治疗部位,先用毛巾蘸开水清洗患处,然后用干纱布擦干。如治疗需要,必须在有头发的地方或头发附近拔火罐,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引起感染,应将头发剃光。
5.暖罐。在冬季或秋末春初,拔罐前,为避免病人感到寒冷,可将罐子放在火上提前烤熟。暖罐时要注意只烤底部,不要烤其口,以防过热引起烫伤。暖坛的时间,以坛子不冷与皮肤温度相等,或略高于体温为宜。
6.应用:先将选定的部位显露出来,操作者靠近病人一侧,用顺手(或左手或右手)握住坛子按不同方法扣压。一般有两种排序方式:
(1)近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英寸。用于体质强壮、有疼痛症状者。具有镇静、止痛、消炎的作用,又称 "刺激法"。
(2)引流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为1-2英寸。适用于身体虚弱、四肢麻木、酸痛、无力。也被称为 "弱刺激法"。
7.询问:拔火罐后,应不断询问病人感觉如何(如果使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如果罐内吸力过大,导致疼痛,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握住罐子略微倾斜,用右手手指按压对面的皮肤,使之形成一个小缝隙,使空气慢慢进入,到一定程度后停止放气,重新扣上。如果病人拔罐后感到乏力,可起身再拔1次。
8.拔罐时间:吸力强的大罐子可拔5-10分钟,吸力弱的小罐子可拔10-15分钟。另外,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及拔罐部位灵活掌握。
9.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