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35%):
根据群体调查,已证明各民族之间近视眼的发病率差别很大,亚洲人中以中国人和日本人多发近视,欧洲犹太人较英,德等国本地人的近视眼为多见,Stephoson于1919年调查伦敦儿童的眼屈光状态,犹太人儿童的近视眼比本地儿童者约多10倍。
1、高度近视:胡诞宁等对61个家系调查发现:
(1)双亲均有高度近视,子代12人均为高度近视(100%);
(2)双亲之一有高度近视,子代又有人发病者(指示双亲中另一方为杂合子),在40个子女中23人高度近视(57.5%),与预期的发生率 (50%)相比,P>0.05;
(3)双亲表现正常,子代有人发病的25个家庭(指示双亲均为杂合子),在197个子女中68人发病,经用Winburg和Lenz矫正法后,其发病率分别为21.3%和22.2%,与预期的25%相比,P>0.05,此三者均符合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规律,但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表现程度减轻或外显不全,高度近视者,如与表现型正常者结婚,有18%~24%的机会是与杂合子者通婚,有可能生出高度近视的子女,因此,可较有把握地认为我国的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
2、单纯近视:即低,中度近视,系指屈光度在6.0D以下的近视或近视散光,一般无明显的眼底变化,矫正视力可以正常,是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在双生子调查中发现,无论近视一致率还是屈光度差值,都是同卵间的相同程度大于异卵,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并提示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本组相关系数计算,近视遗传度为61%,进行双生子测定,得出遗传指数为65%,眼轴,角膜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的遗传指数分别为55.5%,49.1%,72.1%,有人在上海高中学生一级亲属调查计算遗传度为50.5%,即遗传和环境对近视的发生约各占一半,因此推论,单纯近视为多因子遗传。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为多因子遗传,既服从遗传规律,也有环境因素的参与。
环境因素(25%):
某些环境因素可以增加眼部调节形成一定程度的屈光性近视眼,是否可使眼轴变长形成轴性近视,仍然存在疑问,Duke-Elder的眼科教科书中已有报道幼小动物养在笼中比野生者增加近视的例子,近年来国外和国内学者将幼小动物放在人工设计的特殊视觉环境中喂养,用以观察环境对眼球发育的影响,已取得一些成就,如Wiesel将猕猴的眼睑缝合,形成上下睑缘粘连,在眼前形成半透明的遮盖膜,在明亮处喂养,其中5号猴是单侧眼睑缝合18个月后,打开缝合,在睫状肌麻痹后做带状光检影和眼球摘除后测定其屈光度和眼球长度,结果表明缝合眼形成-13.5D的近视,眼的前后轴长亦增加20%(图1),8号猴因已发育成熟,喂养17个月屈光度和眼轴均无变化,2号猴刚生后就将眼睑缝合,仅6周即成为-2.75D的近视(表1),1979年Wiesel等又将眼睑缝合的猴喂养在全黑的环境条件下,发现并不发生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