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原名凤梨,原产巴西,南洋称凤梨. 其名源见台湾府志:凤梨,叶薄而阔,而缘有刺,果生於叶丛中,果皮似波罗蜜而色黄,味甘而微酸,先端具绿叶一簇,形似凤尾,故名凤梨 Ananas comosos (L.) Merr.
凤梨原产於热带美洲的巴西、巴拉圭的亚马逊河流域一带,再由加勒比海居民带回中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种植。拉丁属名的ananas就是当地住民对凤梨的称呼,其意是指「绝佳的水果」。西元1493年12月,Christopher Columbus(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到加勒比海,下锚停留在西印度群岛Guadaloupe火山岛旁的小海湾,之后进入到附近的村落,船员们受到热情的招待。当时送来的一大堆疏果,其中一种让这一批欧洲来的水手好奇的就是凤梨。他们纪录道∶「外形看起来令人反感的,一节节坚硬的似松果;果肉却又像苹果。」因此,凤梨传入欧洲之后就以英文称之为pineapple,同时也成了晚宴或盛宴时象徵高社经地位及殷勤好客的指标。
十六世纪,随著西班牙殖民及传教的脚步,凤梨从西班牙传到了菲律宾、夏威夷、印度与中南半岛,其后不久,又从中南半岛由陆路进入广东,此时称之为「波蜜」。台湾於清康熙末年才从东南亚引进凤梨栽培,当时有饱学之士见其果实怪异--「其果实有叶一簇,状似凤尾」,乃引用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简化成「凤来」来称呼这种水果。当切开凤梨,聚合果的轴与梨相似,而「来」这个字又与闽南语的「梨」同音,在意义上又似一种水果,所以在音、意与形三者条件的配合下,凤来被凤梨的称呼取代了。
「凤」本是指称一种吉祥的鸟类,象徵富贵。在传统建筑上,常常可以在住屋的山脊上,看到有凤来仪的象徵图象或雕塑。而凤梨也象徵著这层意义,所以在汉人旳祭仪上,都会在案前摆上凤梨,甚至在神案雕镂凤梨的图纹,以祈求平安顺利。凤梨与闽来语的「旺来」同音,所以,在各公司行号开张的处所,都会悬挂凤梨造形的彩饰,希望生意兴旺。国内的选举文化似乎也逐渐赴向这种祈福的模式,送凤梨、送菜头以求高票当选的情形屡见不鲜。其实凤梨原产地的住民亦把它当做吉祥的象徵,在巴西出土的古文物中,仍然可以发现以凤梨外型的宽口坛,用以埋葬过世的亲人。
凤梨是热带地区极为重要的水果,除了去皮生食之外,其与肉一起烹煮,可以使肉类变得软嫩,其外皮捶打后用布包好,可以用来做药布治疗外伤;1891年用鲜凤梨提鍊出来的凤梨酵素(bromelain),已经被用来治疗坏血症,新近的研究,凤梨酵素也常被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烧伤、脓疮和溃疡等,有著很好的效果。另外,凤梨的叶片,则是用来制做萱纸的好材料。
在台湾的原住民,阿美族、卑南族、排湾族三个比较靠近热带地区的族群,会在田里的角落栽植凤梨做为水果并赋予名称之外,其它族群对凤梨的称呼多以pineapple转音的日语称呼。排湾族称之为bangworale,卑南族称之为laha,阿美族称之为talacai。因其果实外形与海边的林投相似,所以阿美族的名称与林投树相同,就如同我们称呼林投为野波罗一样。再看远在太平洋西岸的夏威夷群岛,所产的凤梨近半个世纪以来执世界之牛耳,岛上的住民之为hala kahiki,hala就是指林投,意思也是指外来的林投。从西印度群岛的ananas,到夏威夷的hala、卑南族的laha、阿美族的talacai,这中间的俗名透露了什麼讯息呢?可能有待近一步的了解。
菠萝原名凤梨,原产巴西, 16世纪时传入中国, 有70多个品种, 岭南四大名果之一。菠萝含用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A、B、C,磷,柠檬酸和蛋白酶等物。味甘性温,具有解暑止渴、消食止泻之功,为夏令医食兼优的时令佳果。
菠萝是凤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每株只在中心结一个果实。其果实呈圆筒形,由许多子房和花轴聚合而长成,是一种复合果。菠萝果皮有众多的花器(俗称果眼或菠萝钉),坚硬棘手,食用前必须削皮后挖去。
菠萝一年有三次结果期,品质以6至8月成熟为最佳。鲜食以果色新鲜,果形端正,果身坚实,熟度八成的为好。菠萝常见品种有神湾种、巴厘种和沙捞越种三种,而以近年广州果农精心培育的"糖心菠萝"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