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腰部更为多见,沿肋间神经走行者为多,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等相类似,在《诸病源候论》中已有记载,称为“甑带疮”,《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医学金鉴》称为“缠腰火丹”。本病以单侧发生为多见,表现为簇集分布的小水疱,排列成带状,疼痛剧烈是突出特点。
【病因病理】
本病常见原因为情志内伤、肝胆火盛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导致湿热蕴结,兼感毒邪而发;若湿热毒邪阻塞经络,邪毒不散,久之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则表现为带状疱疹后遗痛。
【诊断要点】
(一)沿一侧神经分布区出现簇集性水疱,排列成带状,单侧发疹,多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二)附近淋巴结肿大。
(三)疼痛明显,可发于出疹前或伴随发疹出现,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辨证论治】
(一)肝胆火盛型
主证:本型为红斑型,也称干型。发病前,患处皮肤有灼热及针刺样疼痛感,可轻度发热,口苦喜饮,心烦易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滑或弦数。皮疹多发于身体一侧,如腰肋或胸胁(其他如面、下肢亦可出现)。皮疹为红色丘疱疹,基底红,累累如串珠,带状分布,疱液初起透明,继之浑浊,十余日后结痂、干燥、脱落,多数患者于皮疹消退后,尚疼痛一段时间。
病机分析:肝主筋,性喜条达,肝与胆相表里,胸胁、腰肋、股内皆为肝胆分布部位。若暴怒生气,内伤情志,肝气郁结,化热化火,以致肝胆火旺,熏灼肌肤,易犯经络所属部位,故腰肋、胸胁等处发生群集水疱如带状,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而痛,口干苦思饮,心烦溲赤。舌脉等所示之象均为肝胆火旺之候。
治法:清肝胆热,活血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举例:龙胆草10g 黄芩10g 黄连6g 山栀10g
生地30g 当归10g 川楝子12g 元胡12g
车前子包煎12g 木通10g 大青叶15g
加减:若火毒甚者,加板蓝根、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局部疼痛剧烈者,酌加白芍、乳香、没药等疏肝活血止痛。
(二)脾湿偏盛型
主证:皮肤起簇集性水疱或大疱,融合糜烂,疱壁松弛,破后流水,疼轻痒重,胃纳不思,满闷,溲少色淡,舌质稍淡,苔白腻,脉沉缓或稍滑。
病机分析:脾主肌肉,主运化水谷之精,性喜燥恶湿,若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内伤脾胃,而致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溢于肌肤,皮肤出现松弛水疱或大疱,色淡,破后浸淫;因湿重热轻,故疼痛轻而痒显著;湿困脾土,故胃脘满闷,舌淡苔白;湿浊不化故溲少色淡;舌脉均为脾湿偏盛之象。
治法:健脾除湿,佐以清热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处方举例:苍术10g 厚朴10g 陈皮10g 薏苡仁30g
木香6g 茯苓12g 泽泻15g 车前草15g
黄芩10g
(三)气滞血瘀型
主证:一般皮疹色紫暗,遗留疱疹时间较长,疼痛日久,以老年患者多见,易烦急,眠欠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弦细滑。
病机分析:老年人易气血亏虚,肝失藏血之功,肝阴不足,肝阳有余,故易急躁;阴血亏虚,络失血养,流通失畅,气滞血瘀,且病久易致经络瘀滞,故年长者在疱疹消退后一段时间内尚疼痛;舌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涩等,皆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举例:生地15g 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桃仁12g
红花10g 柴胡10g 郁金10g 川楝子12g
元胡12g 丝瓜络6g 制没药3g
加减:若口干咽燥,心烦易怒,掌心发热,夜寐欠佳,舌红少苔者,属肝肾阴虚,上方去桃仁、郁金、丝瓜络,加龟板(炙)、盐黄柏、知母、白薇、元参等滋阴除虚热。
【外治法】
肝胆火盛之干型,用“新三妙散”;脾湿偏盛之湿型,用“青黛散”;气滞血瘀,皮疹紫暗型,用“软坚膏”。
【预防及护理】
(一)注意休息,情绪稳定勿烦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忌吃鱼虾、鸡鸭等发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病情较重、病程过长的患者,尤以老年人要慎重,建议内脏检查,除外其他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