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历史沿革
早在夏商时期,痔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最早阐述了痔疮的主要成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秦汉时期,在《五十二病方》中,将痔分为四类,首先描述了痔的症状和痔的结扎术。《神农本草经》中,有五痔病名,首载治痔瘘药物21种。晋代《针灸甲乙经》系统阐述了针灸治疗痔疮的疗法。
隋唐时期,对痔的认识更加深入,《诸病源候论》中,详载了五痔(牡痔、牝痔、脉痔、血痔、肠痔)的病名和症候,并增加了气痔、酒痔。《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又在七痔的基础上,增加了燥湿痔、外痔,分为九痔,并详细介绍了其治疗方法。《外台秘要》除将痔分为九种外,又将痔分为内痔和外痔,比西方医学论述内、外痔早1000多年。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首创枯痔钉疗法,对痔列为专章讨论。《魏氏家藏方》中,详载了使用枯痔法的具体方法和治疗过程。
明代,《秘传外科方》中将痔分为二十四种。《疮疡经验全书》对痔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提出二十五痔的分类法。《外科启玄》中,也分痔为二十四痔,并记有里外痔(即混合痔)病名。《外科正宗》在理论上对痔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介绍了枯痔散、枯痔钉等疗法,同时还介绍了砒中毒的防治方法。
2.白木耳25克炖冰糖,睡前吃,可常服用。
3.金针菜60克和红砂糖60克以水煮后食用。
到了清代,《外科大成》和《医宗金鉴》中,对痔疮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论述更为详细而系统,并分痔为二十四种。《马氏痔瘘科七十二种》分痔七十二种,对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提出了裂肛痔。
肛肠疾病的种类
肛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疾病及部分结肠疾病,目前医学记载达七十余种,其中发生在肛门直肠肠段最多,如: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乳头瘤、肛隐窝炎、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肛门湿疣、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症、肛门周围神经性皮炎、肛门接触性皮炎、肛门癣、肛门闭锁、肛周皮炎、肛管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骶尾部畸胎瘤、肛管癌、肛管皮肤缺损、直肠尿道瘘、蛲虫病、直肠癌、直肠类癌、直肠息肉、脱肛、直肠前突、直肠炎(溃疡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异性等)、克隆氏病、直肠阴道瘘、直肠内套叠、粪嵌塞、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等四十余种。
肛肠病主要常见症状
(1)便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或单纯便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
(2)肛门直肠疼痛:由于肛门部神经丰富,感觉敏锐,受刺激后易发生轻度疼痛或剧烈疼痛,如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坠痛等,可发生在便时或便后。
(3)肛门直肠坠胀:它是由直肠病损刺激局部引起的症状。轻者仅见局部胀满下坠;重者则为里急后重,频频登厕,便后重坠依然,十分痛苦。
(4)肛门肿物脱出:它指直肠或肛管内的突起物或赘生物,经肛门脱出,轻者仅在排便时脱出肛外,重者在腹压增加时,如咳嗽、下蹲、用力等即可脱出。
(5)肛门流出分泌物:它既可由瘘口溢出,又可由肛门内排出,或由肛周皮肤溢出。
(6)肛门瘙痒:多是由于肛门及周围皮肤受刺激而产生的瘙痒不适。
痔疮的常规疗法
传统疗法可分为两大类:
保守疗法:是指内服药、外用药、栓剂、熏洗等方法。此外,扩肛疗法、针灸疗法、食物疗法、自我按摩和气功疗法等亦属于保守疗法的范畴。
手术疗法:是传统解决痔疮的重要手段。但经历过传统手术治疗的病人都知道,那是一个极其“耗时耗人”的过程:康复时间一般住院15-30天,不说患者住院时间久影响工作外,长时间的送饭、陪护也让家属很是困惑。传统手术创伤大、痛苦较大,且易复发。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这些传统治疗方法往往令人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