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些关于疾病诊治的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对大家的求医治病有所帮助。建议先读一下我的这篇文章:
我是这样诊断精神科疾病 兼谈患者家属就诊时的注意事项
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些关于心理疾病诊治的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对大家的求医治病有所帮助。
一:预防的原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最好的医生,是让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防止得病,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预防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原则适合所有的疾病。
对于心理疾病来说,预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提高我们应对挫折、压力的能力,健全个性,培养爱好,适度宣泄压力,劳逸结合,把工作和生活要合理的分开。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太要强,太完美,太追求,太执着,太认真,太在乎,
太能干,太优秀,完善不良性格,是提高个体抗压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的的根本。
对于成年人,要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和社会。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的以下各商都得到发展:
“胆商”: 独立、自主意识、自信 、大胆;
“逆商”:应对压力、困难、承受挫折与批评的能力;
“情商”:人际交往、情感的培养;
“德商”:尊重、宽容、诚实、礼貌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
“智商”: 逻辑思维、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父母来说,培养孩子以上五商,让孩子自主、自由、自然的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个性是最主要的,不要疏忽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培养,万不可溺爱孩子,那是“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个性,好的心理素质,远比给他买高级玩具,穿名贵的衣服重要得多得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是“引导和指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
1、只关注成绩(智力)而不关注素质;
2、只关注成功而不关注失败(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3、只关注身体而不关注心理;
4、只关注孩子而不关注父母;
5、只关注局部而不关注整体;
6、只关注现在而不关注未来;
7、只关注营养而不关注运动 (行为);
8、只关注形象而不关注内心。
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考100分、上名校,而是:将孩子培养为实现自我价值、社会需要的、自己感觉幸福的成年人。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
教育的方向不仅仅是注重智力教育,更要注重人人向学习、工作、生活。情感。情趣、婚姻。家庭等方向综合发展。
其次要让自己掌握精神卫生的知识,比如什么是抑郁症?什么是精神分裂症?如何诊断和治疗?可以买这样的科普书籍学习,掌握了知识,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心理健康的先天之本是:家庭教育,后天之本是自我成长。
我的老师汪卫东教授认为个性不良的主要原因是:
1、 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人格缺失性异常发展;
2、 成长过程中的过度不良刺激,导致人格偏移性异常发展;
3、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成长不足,造成人格异常。
用大树来比喻人格的话,那就是该长出来的树枝没长出来,树枝长歪了,自己没能修剪好树枝,好比是人格这棵大树长歪了,长少了,人格不良。
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见患病数年,在综合医院反复检查也没治好的患者,最后才来到精神科就诊,才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既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又耽误了治疗,对患者而言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原因大多是不知道是精神疾病,需要看精神科。还有的是对精神科有误解,觉得看精神科丢人。
一般来说,越早诊断越早用药,恢复的效果就越好,痊愈率就越高,相反,发病时间越长,看病越晚,恢复的就越差,治愈率越低。因此,多掌握精神卫生的知识,及时来看病求医是最佳的选择。
我们大家也要正确的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和感冒发烧一样,本质上都是疾病,谁都不愿意得病,得病了需要我们大家都来关心爱护患者,不要歧视患者,给患者创造一个好的康复环境,要知道很多患者经过治疗后恢复得很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纳什,本人就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疾病战斗了一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病人就能恢复的更好。
三:系统治疗的原则。
当一名患者确诊后,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当病情控制住了后,很多患者和家属就把药停了,结果可想而知,不久就复发了。为什么?这是因为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精神疾病都有慢性化、易复发的的特点,像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等,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药物治疗,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停药、减量要经过医生的同意。
我在门诊时常会遇到患病几十年的老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己来开药,精神状态一看就很好,能干家务,年轻时工作完成的也不错,我也经常和他们交流,得出的结论就是:按医嘱坚持长期服药是保证患者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几乎所有恢复好的患者都是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而服药依从性不好的患者,往往精神状态就差,时常复发。
系统的药物治疗就是:服药的时间要够,服药的剂量要够,医生评估疗效,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加量,换药,合并用药。病情痊愈后要服用较长时间的药物预防复发,具体时间要根据患者的诊断,既往的发病情况有主治医生给出建议。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要长期服药。抑郁症第一次得病服药要2-3年,得过两次要3-5年,得病三次要长期服药。
随意减量,停药是不可取的,随意换药也是不可取的。如果服药时间不够的话,就评价疗效是不科学的,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科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物,抗强迫药物等起效需要几周的时间,疗效明显的话需要8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注意精神类药物服用的一般原则是:小剂量开始服用,慢慢加量,数天一加,减药也是如此,慢慢减,数天一减,换药的话,不可骤减骤加,最好老药慢慢减,新药慢慢加,两药一起服用,把停药反应减到最低。有些时候,减药过程中会发现联合用药反而疗效更好,此时可以就按照这个方案用药,也许可以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
四:药物治疗个体化的原则
药物治疗个体化原则是指不同的患者,即使诊断一样,年龄性别一样,身体状况也差不多,但是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会有明显的差异,药物起效的剂量,药物的副作用也会用很大的差异。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基因等因素有关系。我有一个病人口服氯氮平600mg一天,剂量很大了,是说明书的最大剂量了,效果很不好,药物不良反应也不明显,一查血药浓度不到100ng/ml,比较低;而另一位患者口服氯氮平一天才200mg,血药浓度是300ng/ml,效果不错,副作用也出来了,这就是个体化差异,为啥疗效以及血药浓度有这么大的差异?与以下因素有关系:
1、个体不同,药物代谢不同,血药浓度不同,进入大脑的药物浓度不同,从而疗效、副作用不同。
2、 个体不同,发病原因、大脑的病理改变、脑递质及受体改变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从而疗效不同。
先说一下药物是如何代谢的:口服药经胃肠道吸收以后,首先来到肝脏,在肝脏里面代谢,肝脏里面负责代谢药物的叫肝药酶,肝药酶把药物代谢以后,剩下的药物以及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发挥治疗作用,血药浓度决定了治疗作用和副作用。肝药酶的活性影响了药物的血药浓度,肝脏里面有很多种肝药酶,负责代谢处理不同的药物,代谢精神科药物的一般是2D6,3A4,1A2等等,不同的人肝药酶的活性不同,肝药酶活性强的个体药物浓度就低,肝药酶活性低的个体,药物浓度就高,也就造成了服用同等药物剂量,而血药浓度差异巨大,这个酶的活性主要取决于基因。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同时测血药浓度是最好的,根据血药浓度来帮助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如果没条件测血药浓度的话,可以通过药物不良反应来间接推测血药浓度是否高了,一般来说,药物副作用较大的话,提示血药浓度可能比较高了。入过给患者针剂治疗,针剂不需要胃肠道吸收,没有肝药酶的代谢这一环节,一般来说,见效可能更快,需要的剂量也小于口服片剂。
药物对肝药酶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抑制剂,造成酶的活性下降,药物浓度升高,一种是诱导剂,造成肝药酶活性增强,药物浓度下降。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的就是代谢不同药物的肝药酶之间是否有关系,例如阿立哌唑和氟西汀都是由肝药酶2D6代谢的,氟西汀是2D6的抑制剂,他俩合用时会导致阿立哌唑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升高阿立哌唑的血药浓度。有时候临床有这样一种现象:吃的药物剂量很小,疗效不错,就减了半片药,效果就很差,可能跟个体对药物代谢比较慢,服用小剂量药物血药浓度就比较高;而有的患者吃了很大剂量的药物,效果不好,可能是肝药酶活性太强,药物都被代谢掉了,没多少药进到大脑里,自然效果不好。
个体不同,发病原因、大脑的病理改变、脑递质及受体改变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造成疗效不同: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同样都是抑郁症,不同的患者,脑内的病理改变也是不同的,大脑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抑郁症主要是脑内的神经递质:5-HT、NE、DA是不足的,但是有的患者可能是5-HT不足,有的患者可能是NE不足,这会造成不同的患者对同一样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有巨大差异。
家属和患者要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服药后的情况,保持和医生的密切沟通,及时调整方案,力求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
至于每一位患者服用哪种药物合适,则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经历及服药后的效果,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副作用情况,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情况,综合考虑后做出决定,然后再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家属要密切关查患者的表现,定期作相应的化验及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逐步走向康复。
对与每一位患者来说,不管吃那种药,只要你吃着效果好,副作用小,这就是好药.药物的疗效与价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贵药不见的特别有效,便宜药不见得效果不好,疗效与药物本身特点有关系,也因人而异。
至于进口药和国产药的区别:同一种药既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一般来说进口的药物是指原研药物,品质要好一些,如果经济上没问题,吃进口的药是首选,如果考虑性价比的话,国产药更实惠,经济条件不太好的话还是吃国产药就可以了。一般大的国产药厂家,质量还是不错的,理性对待进口和国产药就可以了。
五:预防复发的原则
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是比较容易复发的,一般来说:药物,季节,不良刺激、性格不良等因素是造成复发的常见原因。
药物的原因:比如无故停药或减量,患者及家属意识不到需要坚持服药,或者副作用太大,或者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等等,都影响了患者坚持用药。患者和家属要意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等问题,要和医生多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尽可能找到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创造一个好的康复环境。要高度重视药物副作用,无论是医生还是家属,要像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一样,重视药物的副作用,因为副作用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我的观点是药物副作用和药物治疗作用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给学生带教的时候时常提醒他们:高度重视药物副作用及处理,比记住药物的治疗作用更重要。
季节因素:一般来说春天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容易复发的季节;秋末冬初是抑郁症容易复发的季节,与光照时间短有关系,如果患者发病有季节规律的话,就要提前增加药物剂量,密切注意复发先兆:失眠,情绪不稳,行为异常等等。
不良刺激:给患者一个好的康复环境,好的支持,多沟通多交流,提高患者应对不良事件的能力,避免不良事件的刺激。
不良个性:从临床经验来看,患者有好的个性,疗效好预后好,个性不良,预后不好易复发,因此性格完善,自我成长,家属帮助患者完善性格,可能是预防复发最重要的一环,要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提高我们应对挫折、压力的能力,健全个性,培养爱好,适度宣泄压力,劳逸结合,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要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和社会。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提高我们的“胆商”: 独立、自主意识、自信 、大胆;“逆商”:应对压力、困难、承受挫折与批评的能力;“情商”:人际交往、情感的培养;“德商”:尊重、宽容、诚实、礼貌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智商”: 逻辑思维、学习兴趣的培养.
六:永不放弃的原则
当一个家庭有精神疾病患者后,可以说非常的不幸,家属要付出精力,金钱,时间,得到的可能是痛苦,患者久治不愈。我做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非常的理解你们,同时,我也深深的意识到:你们家属才是患者治疗康复的主力军,要护理患者,观察病情,监督服药,就医买药,鼓励患者,付出很多很多,作为一名医生很尊重你们,希望我们永不放弃,要坚持,毕竟科技再发展,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手段在不断出现,我们一起努力,找到适合患者的方案,只要能让患者有一点进步,就是我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