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起的肝脏损伤,或在治疗剂量下应用药物时的过敏反应。
药物相关肝损伤的发生率占全世界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而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生率为5%。在美国,20%的老年人黄疸是由药物引起的,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特别是扑热息痛过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超过50%。在日本,从1964年到1973年,DILI的发病率增加了10倍。在法国,药物性肝病占肝炎患者的10%,40%的肝损伤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在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目前,药物性肝损伤常常被诊断不足和误诊,原因是发病时间差异大,临床表现与用药关系隐蔽,多数肝病专家对病毒性肝炎有兴奋,缺乏良好的确诊方法和诊断标准。当临床诊断有困难时,可应用RUCAM评分系统和Maria评分系统进行辅助诊断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2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UCAM定量评分系统),发现230例患者中,男性99例(43%) ,女性131例(57%),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为(51.8±16.8)岁。引起肝脏损伤的最常见药物是中药补品和中成药、抗结核药和其他抗菌药。比较常见的中药包括何首乌、白鲜皮、延胡索、癃闭通、复方青黛胶囊、颈舒、金乌骨痛胶囊、白癜风胶囊、小金丸等。而西药包括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生素(阿莫西林、加替沙星、甲硝唑)和降血脂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在230名患者中,94.7%的患者预后良好,有4名病情加重的患者自动出院,8名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目前尚无良好的确诊方法,可结合评分系统进行辅助诊断。一旦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使用抗炎和保肝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