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1-29 09:31

  感冒,为感受冒犯外邪之意。感受外邪而常表现为表证,因此为医者,当能治表证,善治表证。

  仲景《伤寒论》中处处告诫我们有表先解表,或表里双解,为表证的治疗原则。强调先解表的条文有:46条“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56条“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164条“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等。而表里双解则具体体现在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

  邪有外感、内伤的不同,如外感六淫的风寒暑湿燥火,内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邪。但由外感入者居多,或邪气直接侵袭,或内伤基础上外感。邪气外感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生发展过程,如《韩非子?喻老》中扁鹊见蔡桓公所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若表证不愈,则病邪入里传变,或表证治疗不当则变为“坏病”。因此对于表证的治疗,临床需要高度重视。首先重视祛邪外出,这也是为何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告诫有表先解表的原因所在。

  前几日,笔者治疗一位中青年男性,感冒3天,发热1天。初起鼻塞流涕,服用中成药类的感冒药后,有汗出,但鼻塞流涕并未缓解,后出现发热、咯吐浓痰。诊治时虽然考虑已服药而汗出,但鼻塞、流涕仍在而表证未解,故仍然给予小青龙汤加减,具体处方为麻黄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清半夏20克,陈皮20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生薏米15克,败酱草15克,生姜三片。嘱啜粥、温覆,一剂全身汗出而症状大减,热退,再调理而愈。

  此案给我们的提示,有四:

  一者,治疗外感疾病,必须遵循有表先解表的治则,或表里双解。若表证未除而治里,则变证百出。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告诫,诸如“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等。

  二者,有汗桂枝无汗麻黄,但并非绝对。临床上判断表证的有无,是否存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并不绝对依赖于有汗无汗。而是要辨证来看,若有麻黄汤证,即使有汗出,也可以用麻黄类方,如临床上对于肺炎发热的患者,笔者常辨证采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加减,以达到迅速解表、退热、缩短病程的治疗目的。

  《医宗金鉴》称麻黄汤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其中无汗的麻黄汤中麻黄为三两。但有汗出而喘的麻杏甘石汤中麻黄为四两,续自汗出的越婢汤中麻黄为六两。在表里双解的大青龙汤中麻黄亦是六两。麻黄用量都比解表发汗峻剂的麻黄汤中麻黄量大。为何?皆因药物配伍问题。因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大青龙汤中有石膏等药物佐治,削弱了麻黄的发汗作用,故而麻黄量大,也可用于汗出的表证。故而麻黄的使用并不取决于是否有汗出。而是四诊合参的综合辨证,若表未解,有麻黄证,便可使用。

  如本案虽服成药后有汗出,但表证依然存在。据证给予小青龙汤加减。

  三者,表证给予解表剂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辅汗法的应用。辅汗理论源自《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ZZ微似有汗者益佳……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后世从方后注提炼出辅汗法,如啜粥、温覆、连服等。据临床经验,在解表剂时给予辅汗法,能够明显达到遍身汗出的解表疗效,反之发汗解表效果较差。

  四者,避免大汗、过汗伤阳。邪气在表,通过发汗、解表、解肌等,达到汗出而解,因此在某种程度而言,正胜邪而祛邪外出的标志就是“汗出”,汗出是邪气祛除的标志。但临床发汗要达到“遍身ZZ微似有汗者益佳”,要注意“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因“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同时也可避免大汗、过汗伤阳。

  总之,表证为外邪侵袭人体首先表现出来的症候。临床治病,需高度重视表证的治疗,给予合理的解表治疗,以截断病势,缩短病程。仲景条文虽简,但蕴含着丰富的治则治法,故前人曰《伤寒论》398条即398法,值得临床细细体会。

仲景解汗法的诊治思路分析相关文章
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萸肉、山药三种补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三种泻药组成,是中医药组成方剂中经典配伍,中医认为进补最忌身体有邪气如水湿、痰饮、淤滞之气等,而在六味地黄丸的处方中有三种小量的泻药泻出邪气,使六味地黄丸能充分的发挥滋补作用,三补三泄保证六味地黄丸是个药性平和的滋补品。 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六种药材组成。纵观从古至今中医药古籍记载,这6味药材
发布于 2023-09-25 02:37
0评论
因为大蒜、辣椒都是辛辣性食物且易上火,既然服用六味地黄丸说明身体存在阴虚火旺,再服用上火的食物,就更加重了机体阴虚火旺的症状,关于鱼、大肉一类食物建议尽量少量食用,因为这些属于滋腻性食物,容易影响胃消化吸收功能,又因为六味地黄丸是滋腻性的补药,这样一来更是加重胃肠负担,所以建议服用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时要清淡饮食,不要吃大蒜、辣椒、鱼类、大肉等食品。
发布于 2023-09-25 02:31
0评论
头汗症是指仅头面部或者头颈部出汗较多,而身体无汗的病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头者,诸阳之会也。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头汗症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味觉性出汗。头汗一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正如《吴中医集临证度针》所言:“头汗:别处无汗,热不得外越,但上蒸也。或因黄郁未发,或因湿家误下,或因水结胸蒸,或因火结热迫,或因阳明蓄血,或因热入血室,并详
发布于 2024-10-02 06:46
0评论
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由金匮肾气丸衍化而来。六味地黄丸药方出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医传统应用于滋阴补肾,适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手足心热、消渴等症。经过千年沿用,六味地黄丸现在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佳品,尤其是调治以阴虚证为主要表现的失眠患者及治疗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不可或缺的常用良药。        专家提示,服用六味地黄丸首先要辨清是肾阴虚还是
发布于 2023-09-25 02:17
0评论
【方名】茯苓甘草汤(利湿之剂,水饮悸厥《仲景》) 【组成】茯苓、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 【主治】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太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 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经曰: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汗而不渴为邪热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方论】此
发布于 2024-01-28 09:46
0评论
灸甘草治疗冻疮 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红枣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茯苓甘草汤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方论】 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气虚而悸者。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
发布于 2024-03-23 20:55
0评论
无汗除了黄肿以外还有一条,无汗。甘草麻黄汤吃了以后,张仲景强调一定要“重覆汗出,不汗再服。”说明甘草麻黄汤有发汗的作用,而适合使用麻黄的,应该是无汗的。问题是什么叫无汗?初学中医的人往往去问病人,你有没有汗啊?病人说我现在没有汗。病人的主诉不能算,无汗,要看出来。“观其脉证”,我们要“观”,我们要“看”。无汗的人,皮肤往往是干燥的,而且粗糙,摸一下的话,好像有刺,或者甚至是像鱼鳞,看上去脸色要发
发布于 2022-11-25 16:41
0评论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实表散邪,滋阴和阳。 主治: 外感风寒,汗出恶风,头痛发热,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杂病、病后、妊娠、产后等见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属营卫不和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
发布于 2024-01-16 14:53
0评论
肝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全世界第十四大死因,但在中欧是第4大死因。肝硬化越来越不被看做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以显著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期的一组全身性疾病。近期发表在《TheLancet》上的一篇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肝硬化的研究,总结了肝硬化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诊断方法、重要并发症的防治策略及综合诊治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思路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是肝硬化发展的两大主要结局
发布于 2023-01-09 23:46
0评论
学经方,是需要经验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来介绍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还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讲一讲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在座都有不少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你们都有独到的经验,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关于麻黄麻黄是我们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
发布于 2022-11-25 16:4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