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1-30 13:26

  尿异形红细胞形态形成机制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朱向刚 目前,一般认为可能机制是:①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滤膜,受到挤压损伤;②红细胞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持续变化的肾小管滤液的影响:肾性血尿中由于红细胞本身受损,其形态已经发生变化,因此极易受肾小管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形态畸变。非肾性血尿则不存在红细胞通过肾小球滤膜挤压损伤的前提,而且红细胞在肾小管滤液中流经的时间短暂,因而受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较小,故红细胞形态保持正常或均一性轻度变化。

  血尿是泌尿系统常见的临床征象。根据出血量的不同,可分为①肉眼血尿,②镜下血尿。临床上,镜下血尿呈一过性或间断性发作,多为生理性;如血尿为持续性,则提示病理性改变。

  尿液的显微镜检查取材方便,尤其是能早期发现泌尿系统的疾病,因而继续成为临床常规检查的重要项目。

  一、血尿的概念

  以传统的尿离心沉渣玻片涂片,在高倍镜放大400倍下检查10个视野后,如每高倍视野中见到红细胞超过3~5个,则定为镜下血尿。其实,正常人尿液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尿红细胞。不同作者对正常尿中红细胞数量的观察不尽一致。①以高倍镜表达有:0~2/HPF,3~5/HPF,1~8/HPF,等。②以12h尿红细胞数表达,有Addis(1926年):<425000/12h;其他学者:<600000/12h(相当于2/HPF或5000/ml尿)等。③以24h尿红细胞数表达,有1.2×106/24h尿,<1.0×106/24h尿,等。④以每毫升尿中红细胞表达,有:<8000/ml,<5000/ml;500~5000/ml,儿童<14000/ml尿等。凡超过以上范围,均视为病理性血尿。

  二、 尿中红细胞形态

  1、肾性血尿 指红细胞形态出现:①大小改变,②形态异常,③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肾性血尿中出现至少两种以上红细胞形态,又称多形性血尿或非均一性血尿。常见的有:锯齿形(皱缩形)、环形(面包圈样)、口形、影形、裂形、铃形、棘形(其形态似乎是在环形红细胞基础上,同时伴有胞质囊泡状突起,有人描述为葫芦状突起,酵母菌样发芽状突起,米老鼠耳朵样)。Kohler发现棘形红细胞具有特殊形态,因此,易于观察者识别,其数量>5%筛检肾小球肾炎的敏感性为52%,而特异性为98%。Kohler还认为,在肾单位环境中,只有发生溶血时才出现此种棘形红细胞,而在健康人或非肾性疾病中,几乎见不到此种棘形红细胞。

  2、非肾性血尿 指红细胞形态大小一致以单一形态正常红细胞为主,在少数情况下,可因尿pH或渗透压等因素出现轻微改变的锯齿形细胞或影细胞等。

  三、尿异形红细胞形态形成机制

  目前,一般认为可能机制是:①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滤膜,受到挤压损伤;②红细胞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持续变化的肾小管滤液的影响:肾性血尿中由于红细胞本身受损,其形态已经发生变化,因此极易受肾小管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形态畸变。非肾性血尿则不存在红细胞通过肾小球滤膜挤压损伤的前提,而且红细胞在肾小管滤液中流经的时间短暂,因而受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较小,故红细胞形态保持正常或均一性轻度变化。

  四、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血尿的临床意义

  区分肾性及非肾性血尿的重要性 ①肾性血尿:由于主要累及肾脏实质病变,因而一旦筛检确立为肾性血尿,进一步的检查通常是尿蛋白管型、肾功能测定、肾活检等。②非肾性血尿:一旦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重点是作膀胱镜检查和CT检查等。肾性血尿疾病主要有:膜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局灶性肾硬化、系统性血管炎、肾淀粉样变等。非肾性血尿疾病主要有:肾结石症、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等。

  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定论,各作者定义不同,有些认为异形红细胞占80%为肾性,而正常均一性形态红细胞占90%以上为非肾性。大多数作者认为,异形红细胞在75%以上为肾性,而<20%,则为非肾性疾病。

  五、总结

  用相差镜可方便地识别红细胞,但须用新鲜尿标本。Roth用Thimerosal(硫柳汞)保存尿标本,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保持原状至少延长3天,从而可以用于常规检测,以提高了肾小球肾炎的早期诊断率。

  总之,尿红细胞形态对于早期鉴别肾性、非肾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液红血球形态在检测肾脏疾病中的意义相关文章
尿常规检查项目包括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每一项都有着特定的意义。通过这些项目的检测,我们能够了解到自己的肾脏是否健康,以防尿毒症的产生。 1、透明度。女性的尿液会稍稍有些浑浊,其他人群尿液多为清晰透明的,久置会出现轻度混浊。 2、颜色。正常尿液的色泽有尿色素决定,颜色深浅随尿量而有所改变。尿色异常与日常饮食、药物等有一定的关系。 3、酸碱度
发布于 2023-06-14 22:24
0评论
从临床医学上来说,尿常规酸碱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必须要结合其他项来确认病情。 但是在其他方面,尿常规酸碱度就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1、调节作用。我们都知道人体只有酸碱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在保持人体内PH值稳定的过程中,肾脏会通过分泌尿液来排酸、排碱,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2、有利于合理安排饮食。通过尿常规酸碱度的检测,可以理解自己近期的饮食是否合理,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来进行适当调整。
发布于 2023-08-25 23:09
0评论
  一般来说尿常规指标中尿蛋白阳性1+、2+甚至是3+说明尿中有蛋白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蛋白尿,一旦出现蛋白尿极有可能是肾脏出现疾病;另外一旦尿蛋白与潜血同时出现,则更有可能说明肾脏出现问题。所以一旦其中一项或是两项都出现异常,建议咨询专业的肾科医生明确病情,以免耽误治疗。 尿常规检查的项目包括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酸碱度:正常尿
发布于 2023-07-10 15:23
0评论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泌尿系统和糖尿病的筛检有重要价值,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尿胆原、胆红素、亚硝酸盐、隐血、酮体及尿糖定性. 1、尿色 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
发布于 2023-09-03 03:12
0评论
肾脏疾病的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一、什么是蛋白尿: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称蛋白(Pro)尿。可分为下列五类: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以分子量较小的白蛋白为主。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障碍。3、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异常蛋白增多,肾小球滤过不能全被肾小管重吸收。见于多发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等。4、分泌性蛋白尿:主要
发布于 2023-01-05 22:56
0评论
问:尿常规中蛋白尿从1+变成了2+,是不是说明病情加重了呢?答:不一定。尿蛋规中的尿蛋白仅为半定量,受到尿比重的影响,比如一天之中每一次的尿中蛋白可能都不一样,可以在1+到3+的范围内波动,如果饮水量较少或出汗比较多时,尿液比较浓缩,尿蛋白就有可能从1+变成2+,同样的,如果饮水量较多时,尿液比较稀释,尿蛋白也有可能从2+变成1+,因此,有蛋白尿的患者应当定期验24小时尿蛋白系列,以明确疗效。问
发布于 2023-01-31 23:17
0评论
  引起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有很多,凡是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均可以引起慢性肾脏疾病。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肾小球肾炎,为一组能引起肾脏滤过单位炎症和损伤的疾病。 2、糖尿病,当您的血糖过高时,就患了糖尿病,它会损害您身体内的许多器官,包括肾脏和心脏,还有血管、神经和眼睛。 3、高血压,当血液对血管的压力增加时,就患了高血压。如果不加控制或控制不良,高血压就会引起心脏病、中
发布于 2024-03-23 10:24
0评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以及环境的变化,肾脏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每10个人中平均有一个人患慢性肾脏病。但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却多在肾功能衰竭的阶段才就诊,从而使得患者不能得到有效地治疗。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肾脏的代偿功能极其强大,即使肾功能受损已达40-50%以上,病人仍可能没有临床症状,更不要说看病就医。第二由于患者对肾病的相关知
发布于 2022-10-05 21:08
0评论
随着实验诊断的进展,我们已拥有众多方法对肾脏早期损伤、损伤程度、损伤性质及损伤部位等进行评估。临床医生首先要明确这些诊断手段的设计原理及用途,了解该方法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使用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等,结合病情特点、文化背景、接受程度乃至经济状况等合理选择有效而经济的诊断项目。对于临床上有可能发生肾损害的各种情况,如:感染、药物或者化学毒性、糖尿病、高血压等,应及时选用有关早期损伤
发布于 2023-03-14 18:31
0评论
肾脏囊性疾病包括髓质海绵肾、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单纯性肾囊肿、获得性肾囊肿。根据发病原因,肾脏囊性疾病可分为先天发育性,遗传性及后天获得性三类。一.先天发育性1.髓质海绵肾(MedullarySpongeKidney,MSK)MSK是一种肾脏先天性发育异常,其特征为肾髓质扩张的集合管和锥体部的乳头管呈海绵状多孔表现和肾乳头或肾髓质中的小结石形成。患者
发布于 2022-10-19 01:09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