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02 22:51

  脊髓脊膜膨出是胚胎期的神经管闭合发生障碍导致椎板融合不全,脊髓和神经根自骨裂处膨出的先天发育畸形,常伴有局部脂肪异常增生,也称脂肪型脊髓脊膜膨出。其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无力和大小便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治疗或手术方式不当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早先因为没有影像技术的支持,对脊髓脊膜膨出伴有局部脂肪瘤的诊断不明确,作者总结我院2007.1-2008.5内收治的18例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其中有8例伴有脂肪瘤,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结果: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脂肪瘤。手术后一例患儿出现高热,局部出现脑脊液漏,经过清创换药1月后愈合,其余患儿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15岁患者大小便功能未恢复,余2例明显好转,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5例幼儿预后良好,发育正常,家属不愿复查MRI。
  讨论:脊髓脊膜膨出为小儿较为常见先天疾病,其发生率为1-5/1000,多发生于腰骶部,常合并严重的椎管内畸形,包括椎管内脂肪沉积,脊髓及圆锥脂肪变,以及脂肪、纤维结缔组织与圆锥或马尾神经包绕混杂生长且与硬脊膜粘连,对脊髓造成牵拉,从而影响患儿的下肢及大小便功能,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病儿多有神经功能障碍或横断性截瘫。骶部的脊髓脊膜膨出有松弛性大小便失禁,足内翻,下垂或有高弓足畸形;腰部脊髓脊膜膨出可显示双下肢麻痹,神经性膀胱,腹部可触得肠腔内粪块堵塞。
  脊髓脊膜膨出的诊断依靠典型症状:囊肿多位于背部中线,覆盖有正常皮肤,皮肤极薄时透光试验阳性,可见内有马尾及其它神经组织。合并脂肪瘤时皮下组织增厚,呈分叶状,质软。局部可有毛发增生,色素沉着等异常表现。压迫囊肿时囟门有冲动感。判定脊髓受损的程度要根据下述检查的结果:下肢的运动和感觉障碍;有无大便失禁和排尿障碍,膀胱的充盈;肛门粘膜的松弛外翻;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强度。因多为婴幼儿症状不易察觉。
  影像检查可作为诊断及了解病变局部的重要依据:X线检查多表现为椎板棘突缺如,椎弓根间距增宽,骨质缺损部位与软组织肿块相连接。
  MRI对脊髓脊膜膨出有重要诊断价值,应该做为首选MRI可清楚地显示脊髓的位置、形态,增粗的终丝、硬膜囊的形态及内容物,可以发现所有拴系并几乎均能找到原因,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如果伴有脊髓圆锥低位,低于L3水平;终丝增粗;脊髓被脂肪瘤或其他畸形固定即要明确有拴系。伴有脂肪瘤时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能在脂肪抑制序列被抑制,因为脂肪瘤对脊髓或马尾造成压迫加重相应的症状,故了解脂肪瘤与脊髓圆锥的位置关系非常重要,文献中根据影像特点分将其为3型:圆锥下型,脂肪瘤侵袭马尾神经和圆锥下方及终丝;圆锥旁型,脂肪侵袭圆锥的一侧,包绕一侧的马尾神经;圆锥上型,脂肪侵袭脊髓圆锥上部位,可牵拉脊髓向背侧成角。本组8例MRI均显示脊髓膨出于囊内或低位固定,及局部脂肪组织信号。
  本病需要与以下几种情况鉴别:1)单纯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因为三者外形相似,但手术方式及预后是不同的,术前需要仔细分辨MRI图像,如有条件应做术中神经刺激测定和组织学检查可鉴别,尽可能切除脂肪瘤,保留神经组织。2)畸胎瘤:骶尾部畸胎瘤位置较低,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硬度不均匀,多为囊性,位置多偏向一侧。但常有实质性病理组织,如骨骼,牙齿,软骨等。界限清楚,透光试验阴性。与硬膜下腔无交通,压迫囊肿时囟门无冲动。X线片显示骶骨多无缺损。3)脂肪瘤:皮下脂肪瘤柔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穿刺无脑脊液。但脊髓脊膜膨出时常同时合并该部位的皮下脂肪瘤。4)皮样囊肿:囊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皮脂腺,汗腺,毛发等。囊内尚有脱落的上皮与皮脂,覆盖的皮肤正常。囊肿较小,与皮肤紧密相连,可以移动,稍有实质感。透光试验阴性,与椎管不交通,压迫时囟门无冲动感。术前MRI可以帮助鉴别以上病变,切除物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手术禁忌证有:①巨大的胸腰部脊髓脊膜膨出有严重的下肢瘫痪者;②合并严重脑积水有明显智力发育不全者;③有其他严重畸形,如脊柱侧弯,后突等;④出生时有严重大脑损伤,颅内出血,小头畸形,脑发育不全者。

脊髓脊膜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相关文章
脑部的室管膜瘤不常见,典型的起源于脑室系统的室管膜,此类肿瘤最常见于儿童。截止目前,尚没有已发表的随机的临床试验来指导室管膜瘤病人的治疗:1、对于脑部的室管膜瘤,我们建议尽可能的进行全部切除肿瘤,而不是活检或者部分切除。临床观察发现,全部切除相比于部分切除,病人的生存时间要更长。2、对于那些大于1-3岁的室管膜瘤患者,我们建议在全部切除之后辅助放疗,而不是继续观察和当肿瘤复发之后进行的补救治疗。
发布于 2023-03-12 12:16
0评论
诊断 在没有出血的病例,单凭临床诊断比较困难,CT和MRI、血管造影可显示畸形血管形态,DSA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 诊断标准如下: 1.间歇性殴行:主要是由于脊髓血管瘤的盗血作用,使得脊髓处于相对缺血状况,行走后则加重缺血。 2.病变节段处根性疼痛。 3.括约肌障碍:排尿、排便障碍。 4.出血症状:在上述症状基础上,症状突然加重。 5.DSA提示有异常的血管。
发布于 2024-06-19 06:37
0评论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脂肪瘤手术年龄、病理解剖类型与愈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儿童脊髓脂肪瘤的临床资料,以手术年龄、手术前后直肠膀胱功能评分和运动功能评价、术中解剖分型、脊髓松解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除髓内型外,各病理解剖类型组中,术前不同膀胱直肠功能评分的平均年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能保持原有正常功能,术后直肠膀胱功能总体改善率48.3%、加重率0.97%,运动改善率43.2
发布于 2023-03-03 07:31
0评论
发病机制脊膜瘤在椎管内局限性生长,包膜完整,与硬脊膜紧密附着,有较宽的基底。瘤组织不侵入脊髓实质,而仅压迫其上。肿瘤血运来自蛛网膜或硬脊膜的血管供应且比较丰富。大都为单发,多发者很少见。瘤体一般不大,多呈扁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组织结构较致密硬实,切面呈灰红色。有时肿瘤基底部有钙化砂粒,瘤体内出血坏死较少见。脊膜瘤大都位于硬脊膜内,少数位于硬脊膜外,哑铃状较少见。有人报告脊膜瘤44例,其中42例位于
发布于 2023-03-06 05:31
0评论
在治疗前,体表肿物一般不需穿刺检查,在皮下相对较深的肿物,可能凭手可能触及不准,可以照B超,B超可以判它的位置、大小,质地,是实质性的还是囊性的,如果照彩超,可直接看到肿物的血液供应情况,血供丰富的,可能是恶性;长在浅表位置的痣或粉瘤,不用做B超,脂肪瘤可以做B超检查。血管瘤相对较难处理,一般不能轻易手术,瘤内可能有丰富的血管,有的血管瘤没有明确的包膜,有的根部伸进肌肉,手术前一定要判断它的范围
发布于 2023-01-04 14:56
0评论
脊髓髓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和脊髓)的2%-4%,占椎管内肿瘤的20%-25%。儿童的髓内肿瘤发病率高于成人,约占椎管内肿瘤的50%左右。按照病理类型,常见的髓内肿瘤中室管膜瘤45%,星形细胞40%,血管网织细胞瘤5%,其它肿瘤如:脂肪瘤、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等占10%。由于髓内肿瘤埋藏在正常脊髓组织中,手术切除必然带来正常脊髓的损伤。70年代以前,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死亡率、致残率高,
发布于 2023-01-27 16:12
0评论
脊髓室管膜瘤是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呈膨胀性生长,多见于颈段或颈胸段,生长过大或肿瘤卒中会导致相应节段的神经功能障碍。室管膜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脊髓髓内原发性肿瘤。多数肿瘤与正常脊髓组织之间有可分辨的界限,在肿瘤两端多可见囊变,WHO分级2级,多属良性肿瘤。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绝大多数的治疗效果较好。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此病并发症和疗效的担心,以及手术医生手术技术的差异,导致治患者延误治
发布于 2022-12-21 22:25
0评论
1、脑积液:大多于瘫痪前出现异常。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则以单核为主,热退后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质稍增加,且持续较久,少数患者脊髓液可始终正常。 2、周围血象:白细胞多数正常,在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 3、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起病1周内,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可持继阳
发布于 2024-11-25 09:50
0评论
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的纤维细胞,是一种良性脊髓肿瘤。脊膜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绝大多数发生在50~70岁年龄组。75%~85%发生于女性,大约80%发生在胸段脊髓。脊膜瘤生长较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一般病史较长。常见的首发症状是肿瘤所在部位相应的肢体麻木,其次是乏力。脊膜瘤属于良性脊髓肿瘤,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良好。有的病人虽已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但肿瘤切除后,脊髓功能仍可能恢复。
发布于 2023-03-06 05:36
0评论
一般三级甲等医院都可以治疗,血管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由胚胎性血管组织的过度增生而发展成的肿瘤性畸形。一般来说,血管瘤的自然过程要经过生长、静止、消退三个时期。以毛细血管瘤为例,多数病儿在出生以后10~50天,皮肤上出现红色小点,随之进入生长期,即在出生后2~6个月,血管瘤迅速生长,红斑范围迅速扩展,形成高出皮面的红色肿物,很象草莓,所以又称草莓状血管瘤。以后,经过1~2个月的静止期,肿瘤生长缓慢
发布于 2024-06-19 06:5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