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03 01:06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灾情严重,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伤亡惨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这样的灾难事件中,灾区人民面临亲人的死亡、伤害及财物的损失,幸存者及援助人员等在心理上均产生相当大的震荡与影响,如无助、强烈的害怕、恐惧、悲伤、自责等情绪。此种经历容易形成个人的创伤经验,造成某些灾民出现;创伤应激障碍,因此,进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尤为重要。

  心理危机干预,简单说就是让被干预者把经历的灾难事件、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把情感宣泄出来,淡化灾难带来的恐惧、焦虑、自责等多种消极情绪,让当事人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从理论上说,地震后的心理干预越快越好。尽量在心态未落入谷底之前进行干预,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让其恢复到最正常的状态,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是应急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心理危机干预一定要在幸存者的身体安全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需要心理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筛查和诊断,针对灾民受到灾难影响的不同程度,马上进行干预,及时帮助他说出内心体验,宣泄消极情绪。干预越及时,幸存者心理康复的越快,越晚效果越差。因此,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与重点对象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限为灾难发生后的4周以内,主要开展心理危机管理和心理危机援助。

  地震后最需要心理干预的对象,是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最多的和心理感染最严重的人,通常我们救助的第一群体是幸存者,即直接受到伤害但存活下来的人,与其并列的是死难者家属。心理危机干预人群一般分为四级。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甚至所有在地震后天天关注重灾区的情况而容易心理感染的人群等。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人群的重点人群是第一级人群即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然后再逐步扩展,对于一般性心理宣传教育而言,要覆盖到第四级人群。

  幸存者在灾难后的心态会表现出恐惧、无助、后怕、悲伤,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情绪,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责。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情绪情感的宣泄尤为重要

  遭受意外创伤后,幸存者会有各种各样包括身体伤痛、恐惧、无助、后怕、悲伤、后悔、责怪等各种体验的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帮助幸存者把这些感觉与情感宣泄出去。

  对于打击特别大,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急性应激反应,如茫然、麻木、注意范围狭窄、定向力障碍、讲话言辞凌乱、有的还会出现木僵。有的人会有一段时间表现得十分冷静和镇定,甚至麻木般的镇定,好像可以勇敢地应对灾难事件,表现很冷静,往往是压抑了其情绪,这种情况尤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其表达亲历的感受,并激发其宣泄情感与体验。否则,如果难以将情绪释放与宣泄,往往容易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

  (1)哭泣是最直接的创伤康复办法

  对于在这沉痛的打击下,能流泪甚至是大哭是件好事,试着表达、发泄出自己的感受,就有机会从伤痛中恢复过来。如果强迫自己去压抑真实的情绪或想法,反而会造成紧张与身体上的不舒服,这样会延长恢复的时间。因此,大声地说出来,甚至是喊出来或哭出来,是重要的自然宣泄方式。

  (2)小组讨论与交流

  小组讨论与交流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宣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要把同一伤害程度的个体放在一起。通过情感激发、共鸣以后,其同伴的相互安慰和支持,效果是最好的,另外罗杰斯的患者自我支持疗法是非常有效的。

  (3)通过音乐将其情感宣泄出来

  音乐是一种最适合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具之一。由于它是非语言的属形象思维的形式又与人的深层意识距离最近的特征,使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于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音乐也可以跨越年龄和语言限制,故无论男女老幼、智力高低、或懂得音乐与否,都可从音乐疗程中获益。因为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同旋律的音乐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交替播放一些忧郁和振奋的歌曲有利于其情感释放,然后激发起心理能力与潜力,促进幸存者的生存欲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音乐疗法能够舒缓情绪和调节情绪。

  (3)助人自助,充当志愿者让幸存者减轻负疚感

  对愿意作为志愿者的成人幸存者,给他安排一些任务,比如分发食物和饮水,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帮小孩子辅导功课,带他们作游戏,让他们承担一定责任,有助于他们重新进行自我认同,提高复原力。最不应该做的就是闲在那里,听着周围的哭嚎。成人也是如此,不要什么都不干,但也不要过劳,容易耗竭。

  (4)倾听、陪伴与身体抚慰

  对于心理应激反应过强的幸存者,比如失去孩子的父母,要听他宣泄,不要打断其说话和哭诉,倾听就是一种支持,陪伴、握手,轻拍其肩膀或者拥抱,让其有安全感。

  (5)对死难者进行告别仪式

  幸存者对死难者的祭奠或者集体的祭奠活动,如小孩子的假装游戏与替代性角色对话,放飞风筝,把想对死去亲朋说的话写在风筝上放飞,或者埋葬小纸条,或者在石头上刻字,或者画画等等,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不回避现实,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情感宣泄方式。我们都必须支持与理解,不要制止其行为。

  对于亲人朋友的死亡,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必须做到:不要隐瞒,否则会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对于死亡有一个告别仪式,对孩子来说,要让他知道亲人或同伴永远离开他(她),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告别仪式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了结、承认事实的过程。尽管有时从承认到接受事实还需要时间,但承认是接受的必经之路。

  对死者的告别,对于生还者来说,不仅是一种接受现实,而且是一种情绪宣泄的重要途径,对生还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告别仪式以及祭奠在危机干预中非常重要。

  另外,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干预,不是单单靠心理专业人员就可以完成的,要带动当力量包括当地政府组织、社区管理者以及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志愿者等,把心理救援理念和一些简单的心理救援技术传播开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心理干预网络,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方法传播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灾后心理救援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情系民生”的执政理念。中国心理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大学等各大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都倡导并成立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小组,并相继派出专家团队小组进行了一些紧急心理危机援助。

  对于灾难过后怎样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人们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重建生命的意义,这既是一个需要极强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斗”。

  根据心理学定义,判断心理创伤性事件有有三个标准:第一,危及人类生命;第二,不可预期;第三,无论做什么也无法阻止。汶川地震显然属于重大心理创伤事件。有专家认为“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的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症状。”这些人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很可能终身无法痊愈。

  对于一般的70%人群而言,通过一般性的心理援救工作以及心理干预的一般性技术可以帮助其自然恢复。关键是对于其他大约30%的人群,真正需要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以及精神科医生等进行专业化的治疗。

  可见科学的心理治疗,一方面提倡早期干预,把问题控制在早期,这是心理卫生工作者所倡导的理想工作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康复需要较长的时间,一些因灾害产生的严重心理障碍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康复,因此心理救援是一项非常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持久的科学救助。

  鉴于上述情况,一方面我们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其幸存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情绪宣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需要过于恐慌,因为我们要充分相信人类自身的心理恢复与调整能力,相信人类战胜任何危机和困难的意志力。在短期的应激期内,特别是需要进行干预的第一级人群即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他们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心理反应,这是必然的,此时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我们不能忽视,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强化其概念。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并且有些情绪反应本身就是应激过程中伴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进行,一些应激反应都将逐渐减轻或者淡去。一般来说需要几个月、但对于创伤大、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幸存者,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慢慢恢复。

  那么怎样干预,如何干预?首先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与管理,如需要多大规模的心理专业人员队伍,在哪些地方设心理干预点,如何设置干预点?按照国际上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每个心理危机干预点至少配置一个当地精神科医师,一个心理治疗师,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社工人员等组成,并且要有简易的环境要有让孩子玩耍的地方,或者让需要干预的人有看报等有简单娱乐的地方。对于发现精神创伤与压力后应激反应严重的灾民(如震后长期失眠、呆痴、酗酒、抑郁症、惊恐反应),要立即实施干预。

  只有这样,心理干预的网络系统与社会支持系统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规划有步骤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否则如果心理工作者要一个帐棚接一个帐棚地去访问与筛查,这样去发现有心理问题的灾民,那样的工作会很持续很长时间,并且效率也不高,甚至会忽略很多问题。

  学校是最早恢复上课的地方,现在有的学校都开始复学了,因此心理援助就先从学校开始,找到孤儿,或者父母有一个过世,或者兄弟姐妹过世的,进行干预,再慢慢扩大到他们的监护人、邻居。学校比较有组织,人员也比较集中,可以采取班级团体,或者采用一个个小组团体治疗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并且对当地学校的教师和组织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当地资源,做后续长期性的干预。心理辅导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单纯靠外来介入的资源持续性是不强的,因此,培养当地资源尤为重要。

地震后紧急心理危机干预需要考虑的问题相关文章
1、首先要改变错误的认知。很多灾民在失去亲人后都会十分内疚(家人死了,自己却活着)。此时要让患者了解到:在地震如此紧急的灾难面前,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得令人满意,你已经尽己所能。 2、其次要寻求支持。每个人都有三大支持系统,即家庭、单位和社会。在心理治疗时,不可低估求助者亲属、同事和社会慈善机构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帮助求助者战胜困难。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适
发布于 2023-06-14 23:11
0评论
失联后,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于是许多国家在有关领域展开了各种救援。我们北京回龙观医院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经验丰富的单位主动承担了MH370失联的心理救援。至今我们的救援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我们还会继续救援工作。1、亲历马航事件心理救援:相互信任很重要马航失联事件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能否打捞出黑匣子近日成了关注焦点。尽管马来西亚政府声称基于信息分析,飞机已经坠于南印度洋,机上人员无生还的可能,但是,一天
发布于 2022-12-24 09:45
0评论
什么情况需要宫颈环扎?宫颈LEEP或锥切手术后需不需要宫颈环扎?宫颈内口开了要不要紧?宫腔镜手术时宫颈松要不要宫颈环扎?MacDonald和Shirodkar宫颈环扎哪个好?孕前还是孕期宫颈环扎?等等。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积累,我们的团队收集这类案例已经超过1800多例,但超过一半的孕妇并不需要干预(是指宫颈环扎手术、放置宫颈托或特种孕激素),我所做的仅仅是定期监测宫颈。以下就是目前关于是否需要孕
发布于 2023-01-23 00:52
0评论
1、保持冷静,不慌张,沉着应对 地震发生时应立即采取应对行动,动作要迅速,但一定不能惊慌,不能盲动,否则将造成无谓的伤害或不必要的损失。很多既往的案例都充分说明:沉着应震,临震不慌,将自己的既有知识技能都发挥出来,避震效果最好。面对地震盲目逃生,拥挤、踩踏、跳楼等造成死亡或伤残,都是可以避免的。 2、因地制宜,不要墨守成规 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所进行的活动千差万别,面对的地震险情也各
发布于 2023-06-14 22:58
0评论
概述 7月22号甘肃发生6.6级地震,在紧急救治伤患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对——震后传染病的防御的考虑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做出及时的预防方法,也许会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隐患。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地震后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步骤/方法: 1、 饮用煮沸后的水。对于震后地区的人们来说,饮用水是不可缺少的,应该饮用煮沸后的水,避免细菌的滋生引发寄生虫疾病。 2、 及时处理伤口。地震可能导
发布于 2023-09-16 00:06
0评论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高龄性,即心理疾病易发生于高龄人之中,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二是广泛性,即心理疾病在老年人中广泛存在,比例较高,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三是时代性,在诱发心理疾病的要素中有些与时代紧密相连,以前考虑孩子就业顶班、分房等,而今主要考虑各项待遇等。四是多样性,即心理疾病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性。主要有社会失落感、生活孤独感和精神抑郁感等等,而空巢老年人又有其
发布于 2022-12-24 00:40
0评论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
发布于 2023-06-14 23:05
0评论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我感觉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经常困有时候胸闷气短,心慌心神不宁,八岁时得过小儿秽语抽动症一年左右,中药该如何调理?是否需要看心理?此问题,实际上是个临床治疗干预与心理咨询决择问题。对于临床症状,是选用治疗干预措施,还是应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方法?这里有个抉择问题。是否要看心理,取决于四点:1、临床症状是新发还是旧有?是从童年开始还是从青年开始
发布于 2022-12-05 05:46
0评论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责任日益增加,身体却不堪重负,自我期待与真实生活的差距越来越大,心理危机确实很容易出现。危机之下,很多人选择了逃避,婚姻乏味就出轨,工作下坡就消沉,沮丧自怜或者一味幻想,在危机中越陷越深。危机确实是威胁,我们必须面对开始衰老的现实,时不我待,不可能像20岁的人那样憧憬无限了,但同时也是机遇,它迫使我们去直面恐惧,追问生命的意义。子曰四十不惑,如果没有经历这种危机,恐怕很难
发布于 2023-01-28 02:17
0评论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在从事日常活动时,会突然感到心悸,好象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象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象即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患者难以忍受,因而惊叫、呼救。许多患者在发作时还伴有过度换气、头晕、非真实感、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以及运动性不安等临床表
发布于 2022-12-03 16:5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