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畸治疗中,是否拔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也是正畸医生一直纠结的问题。正畸之父Angle的不拔牙正畸治疗理论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迭代,Angle博士对理想的正常牙列的追求,要求保留口腔内的所有牙齿,并主张通过促进咀嚼功能来刺激颌骨生长,为牙齿提供足够的空间。然而,后来人们发现,颌骨的生长主要是遗传的,后天因素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且间隙不足的错颌畸形是不稳定的,如果不通过拔牙治疗,容易复发。他的学生特威德医生在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双颌前突的情况下采用口外支持和拔除第一颗双尖牙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于是,拔牙正畸开始流行,并席卷整个正畸界,拔牙正畸成为正畸学的主流。
近十几年来,随着口腔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正畸技术的改进,对于存在生长潜力的病例,即使存在牙齿拥挤或颌间比例失调,综合应用正畸和矫治的力量,往往可以不拔牙而获得成功。以西北大学正畸系为例,1940年至1949年的拔牙率<10%;1950年至1959年为45%;1960年至1969年为>60%;1970年至1979年为50%;1980年至1989年为35%;1990年以后为15%。大约25%的病例不需要拔牙进行正畸治疗,50%是边缘病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1996年的统计结果是拔牙率为64.60%。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拔牙与否的决定有时是不确定的,尤其是边缘病例,对边缘病例的界定标准有不同看法。拔与不拔的决定还与正畸医生自身的设计偏好、正畸治疗的技术手段以及患者本人或家长的想象力和配合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