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9-04 12:45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 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发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过程

  1.原发感染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包括第一受体和第二受体。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份。继而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

  2.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

  吸附及穿入:HIV-1感染人体后,选择性的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经环化及整合、转录及翻译、装配、成熟及出芽,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

  3.HIV感染后的三种临床转归

  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者、快速进展者和长期不进展者三种转归。

  (二)抗HIV免疫反应

  抗HIV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以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通过针对HIV蛋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特异性CD4+ 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CTL直接或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抑制病毒复制。

  (三)免疫病理

  1.CD 4+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感染HIV后体内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分为3个阶段:①急性感染期:CD4+ 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大多数感染者未经特殊治疗,CD4+ T淋巴细胞数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②无症状感染期:CD4+ T淋巴细胞数量持续缓慢减少,多在800~350/mm3之间,此期持续数月至十数年不等,平均持续约8年左右;③有症状期:CD4+ T淋巴细胞再次较快速的减少,多在350/mm3以下,部分晚期病人降至200/mm3以下,并快速减少。

  2.CD4+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T辅助细胞1(Th1)细胞被T辅助细胞2(Th2)细胞代替、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受损、白细胞介素-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使HIV/AIDS病人易发生各种感染。

  3.异常免疫激活

  HIV感染后,CD4+、CD8+ T淋巴细胞表达CD69、 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异常的升高。异常的免疫激活状况不仅可以衡量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还可以预测CD4+ T淋巴细胞减少的速度。

  4.免疫重建

  指经抗病毒治疗后,上述HIV所引起的免疫异常改变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与艾滋病相关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下降,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减少。但抗HIV治疗并不能使所有艾滋病病人获得免疫重建,也不能重建抗HIV的CD4+ T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CD8+ 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HIV的能力也下降,这意味着病人需长期维持用药.

  病理改变

  (一)免疫系统病理变化:包括HIV相关性淋巴结病、脾脏淋巴细胞的高度耗竭,儿童患者的胸腺过早退化和晚期患者骨髓细胞减少等。

  (二)临床病例变化:艾滋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疾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眼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除免疫系统病变,还包括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和恶性肿瘤(包括卡波氏肉瘤、恶性淋巴瘤和子宫颈癌),构成了艾滋病复杂的临床病理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艾滋病的原因有哪些相关文章
一、人体内阴阳失衡 黄褐斑患有因肝气郁结,致使血瘀颜面;二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能润泽颜面,湿热上升至颜面形成斑点;三因肾阳不足,阳气弥散,血瘀颜面形成黄褐斑。 二、怀孕激素增多 怀孕后胎盘分泌雄孕激素增多,所以孕期女性面颊部常见对称分布的黄褐斑,但生产后体内雄孕激素分泌恢复正常状态后,大部分人的斑会自然减轻或消失,所以怀孕妇女不用太过担心。 三、药物因素 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9%~20%易发黄褐斑
发布于 2024-09-10 10:04
0评论
1、饮食过快或过多:大部分人烧心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饮食过快或过多造成,很多人在吃饭的时候都没有细嚼慢咽,甚至狼吞虎咽,有些人饮食无节制,暴饮暴食,这些饮食不良习惯很容易导致烧心。 2、胃酸过多:由于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药物,或者是患了某些胃病,最终刺激胃酸分泌,导致烧心现象,像食用了烈酒、辣椒、抽烟、红薯或者是非甾体类药物,以及患有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均可因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烧心现象。
发布于 2024-09-16 14:56
0评论
概述 盆腔炎即盆腔炎症,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女性生殖系统有自然的防御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能抵御细菌的入侵,只有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女性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才会导致盆腔炎的发生。所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能有效预防女性盆腔炎的发病,下面为大家介绍盆腔炎发病的原因,从根本上做好预防。 步骤/方法: 1、 女性患上盆腔炎和临近器官的感染有很大的关
发布于 2023-06-07 02:52
0评论
一、适当运动讲究卫生 适当的体育运动对疾病的恢复有益。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但应注意锻炼的时间,以早晨及傍晚为宜,切不可在中午或阳光强烈时锻炼。游泳虽是夏季运动的好项目,但由于游泳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以及游泳场地的卫生得不到保证,建议患者不要游泳。 二、饮食有节不可贪凉 夏季瓜果蔬菜品种多,色香味逗人食欲,但患者仍应严格执行饮食规则,切不可多食,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如西瓜虽然可利尿消肿、清热
发布于 2024-12-14 12:26
0评论
概述 荨麻疹的患者应该注意合理的身体保健和饮食方面的安排,对于疾病的辅助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慢性荨麻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好的自我保健意识,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慢性荨麻疹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注意休息,避免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平时也可以适当的到户外进行体育活动,多吃些含有维生素c比较多的食品。 步骤/方法: 1、 慢性荨麻疹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也是非常多
发布于 2024-07-01 05:15
0评论
血糖是供给人体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膳食中糖类供给全身总热量的60~70%。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糖保持动态平衡,波动在70~140mg/dl(3.9~7.8mmol/l)之间,最高不超过180mg/dl(10mmol/l)。进食后,胃肠道将食入的碳水化合物多糖类消化水解成单糖即葡萄糖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随着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使血糖又逐渐下降。 饥饿时,原储存在体内的葡萄糖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于是血
发布于 2024-06-15 18:46
0评论
概述 牛皮癣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皮肤病,由于牛皮癣可以长在任何身体部位,所以头部牛皮癣也特别常见。我有一个同学就患有头部牛皮癣,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她头上老是掉头屑,还以为是她用了不合格的洗发水导致的。后来发现她头上的皮屑越来越多,还经常涂抹药物,才知道她是患了头部牛皮癣。牛皮癣除了治疗以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理。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头部牛皮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步骤/方法:
发布于 2024-06-29 19:31
0评论
一、遗传因素引起的湿疹 某些类型的湿疹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湿疹。 二、环境因素引起的湿疹 很多研究证实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包括群体环境与个体环境,人类的群体环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围的空气、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积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积的气传致敏菌源等。个体小环境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由于人们的生活约2/3的时间在室内,因此,个体小环境对湿疹的影响更加密切
发布于 2023-02-25 03:38
0评论
一、遗传因素引起的湿疹 某些类型的湿疹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湿疹。 二、环境因素引起的湿疹 很多研究证实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包括群体环境与个体环境,人类的群体环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围的空气、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积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积的气传致敏菌源等。个体小环境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由于人们的生活约2/3的时间在室内,因此,个体小环境对湿疹的影响更加密切
发布于 2023-09-21 12:09
0评论
伤风是常见的鼻子、咽喉、上呼吸道黏膜的急性感染,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认为90%的病例是由病毒引起,少数可以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以上两词来自日常用语,它不是科学和医学领域里的精确定义。伤风一词不应和与之比较明显严重得多的真正的流感influenza相混淆,而流感对於免疫能力较差人群主要是婴幼儿、老人可以是致命的。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伤风与寒冷的关系是有争议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寒冷本
发布于 2023-01-05 05:59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