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9-05 12:03

  对糖尿病患者家族史的调查表明,糖尿病病人子女糖尿病患病率比非糖尿病家属高4至10倍。双亲之一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发病风险率40%;双亲均为2 型糖尿病患者,子女发病风险率可达70%。多数2型糖尿病家系调查中见到家系传递中存在明显的母系效应。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亲,母亲方患者较父亲方患者多见,一般是1倍左右。可见,遗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糖尿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很重要。遗传提供了糖尿病发病的易感性;只有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患者,才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为什么说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患者呢?是因为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遗传与可以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糖尿病的易感性。

  糖尿病高危人群能否发展为糖尿病,关键在于有无诱发糖尿病导火索——即环境因素。糖尿病易感者,若避开发生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是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的。糖尿病对人体的侵袭是隐蔽的,其在人体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渐进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糖尿病,要经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损害、胰岛素衰竭3个阶段。早期,糖尿病高危人群自身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结果使人体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胰岛B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补偿,胰岛素抵抗越重,需要胰岛素越多,久之胰岛细胞长期疲劳,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甚至凋亡(即疲而衰之)。人体血糖就会升高,糖尿病因此就发生了。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何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因果链条呢?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糖尿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用科学战胜糖尿病,掌握预防让自己不得糖尿病的主动权,做健康的主人。有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者,不注重自身保健,在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在自身未出现之前,往往疏忽大意,总觉得自己离糖尿病很远,加之自己没有科学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离自己只有半步之遥时也浑然不觉,有一天自己成为糖尿病患者时,才后悔起来。也有一种糖尿病高危人群者,担心自己患上糖尿病,情绪沮丧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忧郁不已,认为糖尿病太可怕了,无法战胜它。其实对糖尿病正确的方法是,战略上藐视它,要有豁达大度的心情,战术上重视它,即要不断接受相关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积极采取系统科学的手段早期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可以远离糖尿病。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要避开发生糖尿病危险因素,这是远离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发生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上述的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方面。尤其是肥胖者,更容易患糖尿病。原因是:1.肥胖者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小,对胰岛素敏感性减弱,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2.肥胖者脂肪过多,堆积于肝脏器官,使肝糖元贮存减小,血糖浓度升高。3.肥胖者易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导致人体细胞代谢内环境和激素水平的变化,致使胰高血糖素、糖类皮质激素、髓质激素等升糖激素的增多,这都大大地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久之,胰岛负担过重,诱发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做到四点:多学点、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用科学的生活方式,阻击糖尿病的侵害。

  三、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医学干预,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阻击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手段。1.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尽早进行糖尿病专业的、系统的检测,对自身胰岛功能测定(包括检测a细胞胰高血糖素、B细胞的胰岛素、D细胞的生长抑素、PP细胞的胰多肽)。高危人群每年要做一次糖耐量试验,具体方法是口服75克葡萄糖,测定口服2小时的血糖值,若空腹血糖大于6.1毫摩尔/升小于7.1毫摩尔/升,2小时血糖大于7.8毫摩尔/升,但小于11.1毫摩尔/升者,称之为糖耐量异常。糖尿病高危人群一旦确定为糖耐量异常,就说明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处理发生异常,提示已是糖尿病前期。这种情况下,就要到专业的、高水平的糖尿病专业机构,采取“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治疗方案”,使自己不发展成糖尿病。如测检中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要积极采取科学的,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干预,尽早使病情得以控制,阻断、避免、防止糖尿病并发症产生,实现高质量的生活和达到长寿的目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医学干预是事半功倍的,科学的干预不仅可以阻断糖尿病的发生,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脑血管、心血管、高脂血症的危险指数,对人终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寿命延长发挥重要作用。

糖尿病遗传相关文章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除了遗传易感性外,还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各种环境因素中,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过度肥胖的危险在于,你的体重越重,你就需要越多的胰岛素来维持你的血糖达到正常水平,你的胰岛素很可能会由于超负荷运作而变得失去功能。有一种向心性肥胖危险性更大,这是一种腰围与臀围的比例大于0.90的肥胖。因为这种肥胖是脂肪细胞体积的肥大,而不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生,这种肥大的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
发布于 2023-03-10 08:59
0评论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
发布于 2024-06-27 09:45
0评论
糖尿病能否遗传,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可以肯定地回答: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年来经过对糖尿病的调查研究,父母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群的发病率高。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有所增高。单卵孪生子女均患糖尿病者,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这说明不仅幼年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但是,糖尿病病人也并非都能找到明显的遗传现
发布于 2024-07-06 11:58
0评论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 1、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兄妹、子女,很容易患糖尿病。 2、1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指兄弟姐妹及子女,他们较一般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高10倍,但95%-97%可不发生糖尿病;另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释放减少者,也应预防1型糖尿病。 3.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得糖尿病。 父亲患糖尿病后所生育的子女,先天畸形的危险并不增加;而母亲患糖尿
发布于 2024-09-14 21:17
0评论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 1、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兄妹、子女,很容易患糖尿病。 2、1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指兄弟姐妹及子女,他们较一般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高10倍,但95%-97%可不发生糖尿病;另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释放减少者,也应预防1型糖尿病。 3.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得糖尿病。 父亲患糖尿病后所生育的子女,先天畸形的危险并不增加;而母亲患糖尿
发布于 2024-10-05 02:05
0评论
糖尿病是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糖尿病。第一种1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于30岁以下的人,发病比较突然,主要症状是多尿多食但是消瘦明显。2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肥胖的人发病率比较高,而且经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主要症状是口渴、乏力,但是血糖增高不明显。 目前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主要都是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和免疫机制有关。1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
发布于 2023-02-04 06:23
0评论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
发布于 2024-07-14 00:20
0评论
糖尿病遗传吗?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
发布于 2024-07-05 11:52
0评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分为两种类型,其中I型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这一类的糖尿病大多有明确的遗传倾向。II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但是存在生物作用受损,这种糖尿病多由后天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健康引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不过在同一个家庭,饮食和生活习惯多数相近的,所以也需要注意饮食结构和锻炼的习惯。 糖尿
发布于 2024-08-29 04:09
0评论
经医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表明,无论是I型还是Ⅱ型糖尿病都与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研究结果都说明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提示在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患者与遗传因素间的关系更密切。如果父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子女,其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在增加;在对同卵孪生子的研究中也证明了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卵孪生的二人具有同样的遗传因素,如果其中一人患糖尿病,而另一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发布于 2024-09-10 19:1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