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骨折的程度
(1)不完全性骨折。骨的连续性未完全破坏,或仅有部分骨小梁的连续性中断,临床上处理较好,预后较好。
(2)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完全被破坏。
2.根据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
(1)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的皮肤或活动膜破裂,骨折端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如合并腔隙延迟或尿道破裂的耻骨骨折,以及合并直肠破裂的双侧尾骨骨折。这种骨折容易发生合并感染。
(2)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的皮肤或活动膜是完整的,不与外界相通。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
(1)稳定型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一般能保持良好的解剖对位,如裂隙性骨折、磨擦性骨折、横断性骨折、插入性骨折和压缩性骨折。
(2)不稳定的骨折。骨折端易发生移位或复位后再移位,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暴力的作用、肢体远端部分的重量、肌肉的牵拉,以及不恰当的处理或治疗都会导致骨折端移位。这使得骨折不可能愈合到原来的形状。
此外,根据骨折后的就诊时间,可以将骨折分为新鲜(受伤后2-3周)和陈旧(超过3周)。根据受伤前骨路是否正常,可分为创伤性骨折(骨路未发生病变,仅因受伤而发生骨折)和病理性骨折(骨路先发生病变,后因外部打击而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