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手术,中国人往往 "压力山大"。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我认为至少包括两个因素:对手术的神秘感,以及对手术风险的恐惧。在此,我将从破除其神秘感开始。
让我们从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理由开始。胸椎管狭窄症发病机制的第一个因素是对胸椎脊髓的压迫,第二个因素是狭窄节段的椎间关节的不稳定。当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时,病人的症状往往更严重,疾病往往进展得更快。因此,不难理解,我们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为脊髓减压+(如果需要)恢复节段稳定性,医生经常使用的术语是:脊髓 "减压 "+椎体间 "融合"。首先要考虑手术本身是否有可能使节段不稳定,如果不会,就简单地 "减压",但如果手术可能导致节段不稳定,那么在减压的同时就必须进行椎间融合。
然后是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组成部分。手术的核心是 "减压",字面意思是减少对脊髓的压力,但事实上在大多数病人中,我们努力实现完全释放脊髓的压力。减压的过程实际上是去除压迫物或将压迫物移离脊髓的过程。例如,对于因黄韧带骨化而造成的脊髓背侧压迫,我们需要将相应节段的胸椎片和黄韧带骨化一起切除,以使脊髓后方完全放松。而对于后纵韧带部分骨化导致的脊髓腹侧压迫,如果我们能在术前确认该狭窄节段是相对平直的,那么在简单切除脊髓后板后,脊髓可以向后移位,避免腹侧压迫。如果我们能在术前确认狭窄节段相对平直,脊髓可以向后移位以避免腹侧压迫,我们可以简单地切除脊髓后板。手术的另一个常见内容是对椎间关节不稳定的 "融合",通常是在减压的基础上用钉子固定相应的节段,再加上植骨的融合,最终使固定和融合区域内的椎体长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节段不稳定的问题得到永久解决。
最后,谈一谈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的性质。不难看出,无论是减压还是融合,都不能直接对脊髓内的病变起到任何作用。不是医生不做任何事情,也不是他们无视它,而是他们真的 "无能为力"。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的人类医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通过手术将脊髓康复到完全康复的程度。相反,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要做的是尽可能避免触及脊髓,在实现完全减压的过程中想办法减少对脊髓的机械刺激。这里有一个比喻:地震坍塌后,伤员被压在楼板下,消防员要尽快抬起楼板把人救出来,按照常理,消防员肯定会移动楼板,以保证伤员的安全,尽可能避免二次伤害。在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中,骨科医生扮演的是 "消防员 "的角色,他抬起 "椎板",手术的结果是脊髓得到 "拯救",不再受压。
骨科医生扮演的是抬起 "椎板 "的 "消防员 "的角色。
需要补充的是,微创技术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公元2015年)有一些微创技术方法用于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胸椎脊髓压迫,但目前全世界还没有针对胸椎韧带骨化和后纵韧带骨化的微创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