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儿童多动症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子女的教育、身心健康发育的重视,其儿童多动症日趋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旧称“轻微脑功能障碍”。大多在七岁以前起病,以多动为外在表现,其中心是注意力的不集中及不易保持,伴有情绪改变及学习障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多动症规定以下标准:
一、 注意障碍至少存在以下四条:
(1) 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
(2) 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3) 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
(4) 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 粗心大意的错误;
(5) 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
(6) 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
(7) 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
(8) 与他说话时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9) 在日常活动中丢三拉四;
二、 多动障碍至少存在下列四条:
(1) 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 上课时常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
(3) 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4) 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
(5) 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
(6) 干扰他人的活动;
(7) 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迎;
(8) 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
(9) 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必须是上述一、二项同时具备四条或四条以上,并且病期六个月以上者,方有可能是儿童多动症。
因为即使具备症状学上的标准,也并非是儿童多动症。要除外以下疾病:
(1) 儿童智力障碍:有智力障碍者对事物的理解力差,不能理解所学内容,也易产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反应,学习成绩不佳十分突出。
(2) 儿童孤独症:除多动外,有严重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交往与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3) 儿童情绪障碍:此类患儿也可有兴奋与多动及注意缺陷,其情绪反应较强烈,呈波动性,往往有不愉快、沮丧等表现,易紧张或焦躁不安。往往是发作性非持续性。
(4) 品行障碍:除可有多动及注意障碍外,更主要的是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具有破坏、说谎、逃学等特征。
(5) 儿童对抗行为:往往是对抗家长、对抗学校、违反校规等。大多是由于教育或方法问题导致。多动症儿童一般没有严重的对抗及反社会行为,主观上也不想有破坏性的行为和举止,只是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所致。
(6) 长期的破裂家庭:长期生活在这种破裂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在行为、个性培养上、教育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也会有多动等表现。这要是继发于成人的不良习惯,如有此家庭背景则不宜诊断为儿童多动症。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诊断儿童多动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方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目前,对儿童多动症的诊治存在诸多误区,应引起重视:
(1) 多动、冲动、任性既是多动;
(2) 不能很好的完成作业,也是多动症;
(3) 上课不听讲,多次被学校、老师找家长,怕是多动症;
(4) 受不正规的广告宣传误导,对号入座。有些广告不规范,比如;“介绍2-3条症状,使家长产生误解;
(5) 片面强调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的治疗作用,认为只要用药就可治愈,忽略了其教育、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其实,轻度多动症予以适当的训练、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多可以控制;
(6) 逃避责任,减轻压力;有些家长总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多动症,甚至希望是多动症,这样可以减轻在教育、训练、矫正上的压力与责任。因为我的儿子(或女儿)有病,学习成绩差一些,有些其他问题,都是多动症影响的;
(7) 偏信广告宣传,不愿到正规专科医院明确诊治,或担心“西药成瘾,损害大脑”,使多动症的诊断扩大化,浪费了家长的大量钱财与精力,也给儿童增加了心理负担。其实,许多有所谓多动症倾向的儿童在恰当的教育培养、训练下,都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