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学说 一些研究表明,白癜风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皮肤病。国外学者统计有3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并发现单卵双胞胎都会发病。我国报道的阳性家族史为3%~12%,低于国外报道的水平。
2.自身免疫学说 自身免疫学说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注意到患者及其家属中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较高,常见的有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黑色素瘤等。而白癜风患者的血清中,有人检出多种器官特异性抗体,如抗甲状腺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抗肾上腺抗体、抗甲状旁腺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且检出率明显升高。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白癜风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10至15倍。最近发现,白癜风患者有针对黑色素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称为白癜风抗体,其滴度与患者皮肤色素脱失程度有关,且滴度随皮损面积的扩大而增加,还发现患白癜风的动物也有类似现象,提出该病是一种黑色素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ehl(1977)发现单核细胞在进行性白斑边缘聚集,侵入真皮表皮交界处,由基底膜破坏进入表皮,使该处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缺失,提示本病可能是一种迟发性超敏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内服或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疗效较好,尤其是对不按皮纹分布的皮损,也是本病免疫机制的间接证据。
3.精神和神经化学理论 许多临床医生发现,精神因素与白癜风的发病密切相关,据估计,约2/3的患者在发病或皮损发展阶段有精神创伤、过度紧张、抑郁或挫折。压力可导致儿茶酚胺的增加,如肾上腺素可直接影响脱色;压力还可增加ACTH的分泌,导致皮质类固醇的分泌增加,调动糖和游离脂肪酸,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间接刺激大脑增加L-色氨酸,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合成,而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受体过度活跃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褪黑激素受体过度活跃可以增加茶氨酸酶的活性,这些酶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物化学反应,但后来又使其生物活性化,导致黑色素代谢的有毒中间产物在黑色素细胞中积累,引起黑色素细胞死亡,最终导致白癜风。有学者观察到白斑处的神经末梢有退行性变化,而且变化的程度似乎与病程有关,这一现象也支持神经化学说。
4.黑色素细胞的自毁 白癜风的基本病变是表皮黑色素细胞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Lerner在1971年提出这一理论。认为白癜风是由于其表皮黑色素细胞功能亢进,促使其耗损和早期衰退,可能是由于细胞自身合成的有毒黑色素前体物质的积累。实验证明,某些化学物质对黑色素细胞有选择性的破坏作用,使皮肤脱色,这些物质多为取代酚类化学物质的脱色剂,如氢醌单苯醚、氢醌、辛硫磷、过氧化氢等,均对皮肤和毛发有脱色作用。近年来,白癜风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可能与工业的发展和接触此类化学品的增多有关。
5.微量元素缺乏论 有人认为,体内铜含量的减少与白癜风的发病有关,但测定患者血清和毛发中的铜含量似乎与一般人群无明显差异,微量元素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6.其他因素 创伤包括外伤、手术、搔抓等,可诱发白癜风。 阳光照射易引发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