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缺乏前瞻性的大样本临床统计。
咬肌是一块强壮、厚实的长方形肌肉,始于颧弓,止于下颌支外侧和下颌角处。它分为浅层(S)、中层(M)和深层(D)。
当你用力咬紧牙齿时,脸颊两侧较硬的部分就是咬肌。全国女性的咬肌平均厚度为12.3毫米(504次超声波测试的平均值)。
据报道,"瘦身 "咬肌的方法主要有:
1、A型肉毒素注射
2、咬肌部分切除
3、射频消融
4、激素注射,如曲安奈德。
5、其他,如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部分萎缩
出于安全考虑,目前大多数医生倾向于肉毒素注射。肉毒素注射的安全区域是耳垂和嘴角的连接线(上界),否则容易造成局部凹陷,有碍观瞻。其余的界限是在咬肌的区域。
目前咬肌注射的方法一般有:两点法、三点法、五点法。
一个有趣的话题:多次注射肉毒素是否能持久,听听PRS论文的分析:
案例。121名咬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Dysport,效力为BOTOX的1/3)的患者,平均年龄27.3岁。28名患者接受3次注射,41名患者接受4次注射,23名患者接受5次注射,16名患者接受6次注射,6例接受7次注射,1例接受8次注射。
方法:每次注射前,用超声波测量咬肌的厚度,即连接耳垂和嘴角的线下的最凸点。也可以选择耳垂+嘴角的连线和外眦角+下颌角的连线的交点。每次注射的剂量是根据咬肌的厚度来确定的。
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从5个月开始,逐渐缩短到10个月。
咬肌的厚度也按此顺序递减。值得强调的是,每次随访的间隔时间都在6个月以上,这样可以部分排除 "反弹 "因素。结果。咬肌的厚度从13.32毫米下降到9.94毫米,各年龄组之间的咬肌厚度变化没有明显差异。
结论:
定期、定时、超声检测的咬肌注射使咬肌厚度持续、逐渐减少,肉毒杆菌毒素的使用也持续减少。"复发 "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