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颏用异体材料有很多种,例如硅胶,膨体聚四氟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等等。早在60年代,就有关于异体材料引起骨吸收的报道。
通过几十年的应用比较,目前医生普遍认为:相对柔软的,体积较小的具有良好固定的假体相对于较硬的,体积较大的和没有良好固定方式的假体更易于引起假体下骨质的吸收。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在颏部取出大的硅胶假体时,骨质或多或少发生吸收。
分析原因可能是体积较大的假体隆颏会引起颏部软组织反向的张力过大,通过假体施加在假体下方的骨质的力量较大。下颌骨骨质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压力下吸收,在张力下增生,所以在这种持续的压力作用下就会引起骨质的吸收。同时硅胶假体较硬,它相对柔软假体的缓冲作用较低,故而压力没有任何缓解过程,直接作用于骨质上,也是引起骨吸收的一个潜在因素。同时硅胶或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隆颏通常是不需要进行附加固定的,他们在组织内会产生微动,刺激周围纤维组织的包裹形成纤维包囊来限制其活动,而这种微动也是引起骨质吸收的一个因素。所以理论上和通过我们临床观察发现,应用钛钉固定良好的Medpor假体骨质吸收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通过钛钉可以将材料牢固固定于骨的表面,软组织的压力不会将假体进一步压向骨表面,假体和骨表面不存在较大的作用力,同时固定良好的假体在组织内没有微动,周围的纤维和血管组织等可以通过Medpor材料的孔隙长入假体内部使其更好的固定于原位。当然由于Medpor假体隆颏在国内应用时间尚短,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观察确定骨质吸收情况。大多数学者认为膨体聚四氟乙烯由于柔软等特点不易引起颏部的骨质吸收,虽然从临床和文献报道似乎证实是正确的,但是在我们统计的病例中仍发现1例发生了较严重的骨吸收情况。
因此我们认为,所有的异体材料都会引起一定的骨吸收,只是由于材料的形状的不同,发生的几率和程度可能会不同。病例分析更提示异体材料隆颏引起骨吸收不仅仅与材料性状有关,肯定具有多样的复杂的其他的致病原因。
另一个引起吸收的可能原因是手术操作。临床中可以看到一些情况,医生讲假体并未安置在颏部前下缘骨皮质最厚硬的部分,而是安置在接近牙槽骨的部分或者是假体在术后发生了向上方的移动。这部分骨质骨质相对疏松,皮质骨薄,因此在压力下更易发生吸收。
对于小颏畸形的治疗主要分为隆颏术和颏成形术。轻度和中度的小颏畸形比较适合隆颏术;而中度尤其是重度的小颏畸形适用颏部截骨的颏成形术来进行矫正。临床上中度或者重度的小颏畸形往往不是单纯的颏部短小畸形,常是小下颌或者上颌前突等牙合颌面畸形的一种表现,个别美容整形医生由于不具备颅面外科截骨整形技术或者为了迎合患者的要求,对于该类患者仍然应用异体材料进行隆颏术,进而会发生严重的颏部骨质吸收。
颏肌是维持下唇和颏部形态的重要肌肉。是下唇部肌肉组中中最深的一组。就起于下切牙下方的颏部骨质上,肌纤维向下和内侧走形进入颏部的皮肤。无论是发育性的颏肌亢进患者或者是由于重度的小颏,下颌或者上颌垂直向或者水平向前突畸形患者,都会存在颏肌的过度活动,颏肌力量过强的现象。在他们休息位置,吃饭喝水,说话等活动时下唇经常试图闭拢口裂使颏部肌肉出现过度的活动收缩,引起压力持续的增加或者引起假体的向上方移位,进而引起颏部的骨质吸收。
颏部肌肉的过度活动在患者面部常常表现为颏部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凹坑,该表现提示这类的患者隆颏后容易发生骨质吸收或者是已经发生了骨吸收,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定期的随访观察。Matarasso等报道了多例硅胶假体隆颏术后发生严重骨吸收的病例,并且通过病例分析发现了上诉的规律和特点。另外如果患者没有明显颏部肌肉亢进的情况下,骨吸收似乎就会减少,而且会自限。这一个现象可以在肌肉力量很弱的部位获得证实,例如很少见到假体隆鼻或者假体隆颧骨的术后出现相应部位的严重的骨吸收的情况。
利用异体材料隆颏术一般都会引起或多或少的骨吸收,骨吸收的发生时间一般是在手术后的12个月内。由于该类的骨吸收具有自限性,故而大多数的医生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为轻度的骨吸收既不会引起明显的外观改变,同时在颏部形成的骨吸收性凹槽可以进一步稳定假体使其不发生后期的移位。但是需要定期的随访观察,对于发生严重的骨吸收情况,甚至侵蚀到牙根或者神经时,需要取出假体,改用截骨的方法进行纠正畸形。而该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严重的小颏,小下颌应用异体材料隆颏术后。这类患者往往伴有颏部肌肉的过度紧张,过度活动。
因此对于轻度或者中度的单纯的小颏畸形,应用异体材料隆颏术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对于伴有牙合颌面畸形的和颏肌功能亢进的小颏或者小下颌患者应用异体材料隆颏是值得推敲的选择,这种情况需要应用颅颌面外科技术进行颌骨手术治疗。如果应用了异体材料进行了隆颏治疗,也要注意随访,一旦有严重的骨吸收情况需要取出,采用截骨手术进行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