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女,17岁,1983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4年,加重1年多。
病史。患者4年前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心悸、胸闷,休息后缓解。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现症:心悸、气短、胸闷,有时感到胀痛,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形寒肢冷,口渴不饮,唇色微紫,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而弱。
中医诊断:心悸胸痹,证属心气不足,胸阳不振,瘀血内停。心气不足,故心悸、气短、胸闷、头晕、乏力;胸阳不振,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唇微紫,舌暗边紫,有瘀点,脉细等是瘀血阻滞的表现。
西医诊断:肥厚型心肌病。
治疗方法。益气、温阳、宽胸、活血。
处方。君罗薤白汤加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加减。
瓜蒌15g,薤白10g,桂枝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6g,甘草6g。
方中瓜子、薤白、桂枝宽胸开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全方合力,温阳益气,宽胸活血。
二诊:服药18剂,胸闷气胀,心悸明显减轻,舌尖紫暗瘀斑明显减轻或消退,脉象稍有力。患者心口不一,鼻天也有红色粟粒状的痤疮。患者年轻,内有湿热,相火偏旺。患者曾用以下药物治疗过。1.黄连10克,上归1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瓜蒌15克,枳实10克,丹皮10克,附子10克,薄荷10克,炒枣15克,六一三宝15克。水煎服。2.桑叶10g,苦参10g,薄荷15g,黄柏10g,硼砂6g,小儿茶6g。泡水漱口。
三诊:口服汤剂18剂后,口服卡他性痤疮已愈,心悸气短大减,胸闷偶作,经行有血块,色紫红,少腹阵痛,舌有少许瘀斑,苔白而微滑,脉细滑,湿热除相火清,仍用原法变通,药。桂枝6g,瓜蒌9g,半夏9g,陈皮9g,太子参20g,茯苓9g,丹参15g,赤芍12g,红花3g
四诊:服药8剂,胸痛消失,心悸不作,夜寐不佳,夜间口干,心内烦热,舌红,苔薄腻,脉弦滑寸大。治以养心阴,清虚热,佐以活血化瘀。药材。丹参12克,麦冬9克,小麦15克,茯苓10克,栀子6克,豆豉9克,知母6克,丹参10克,郁金9克,菖蒲10克,葶苈子6克,甘草3克,7剂,症状消失。
新闻发布会。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阳气有余,生命力旺盛,阳气不足可能是暂时的变化,所以温补要注意病情的变化,根据证候调整用药。本案中,面色惨白,形体虚寒,四肢冰冷,用少量桂枝温补阳气,18剂而出现口疮、痤疮,即为调息。虽说这是个 "小病",但也是个 "大病"。"小病 "就是 "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