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延长 手术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肢体不等长的有效方法,由于手术风险大、技术操作复杂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导致手术的失败,因此该手术要求很高,需要有精良的手术器械和高水平的医生,才能保证手术成功,取得良好的效果。
骨延长并发症:
1、针道感染
发生率偏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钢针多、布局不合理、延长过程中切割皮肤、疗程长、钢针张力丢失等有关。经观察分析针道感染与下列原因有关:①频繁的针孔消毒;②外因造成针孔处结痂脱落,创面外露;③长期牵拉造成慢性切割伤(与钢针直径有关);④过量的功能锻炼;⑤患者抵抗力减弱(如感冒后)。因此术后定时观察针孔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定期更换敷料,保持针孔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酒精消毒针孔时液量不要过多,以防渗入皮下引起组织坏死,削弱局部的抵抗力。如发现针道周围红肿、有异常分泌物,即时加强换药、停止延长、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出现感染严重者,钢针拔除后即可愈合。延长钢针应尽量使用细钢针固定。
2、钢针松弛与钢针折断
随着调整延长器而肢体不断延长和功能锻炼,会发生钢针松弛以及应力集中钢针疲劳而折断现象。延长钢针应尽量使用拉张后固定,保持钢针张力,定期检查钢针松紧度。
术中拧紧螺丝应当可靠,钢针截断应留有余地,以备松弛再紧。松弛后紧螺丝过程亦应缓慢,逐渐达到与另一交叉钢针平衡。
3、延长骨端提前矿化融合
并不十分常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截骨不全和延长速度过缓。另外胫骨延长腓骨部分切除也十分重要,往往因腓骨的早期融合诱发胫骨融合。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延长的最佳速度约0、7 mm/d,不宜低于0、33mm/d,若违反此原则延长速度过缓易导致骨端提前矿化融合的并发症发生。
4、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传统方法延长速度为1~1、5mm/d,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延长的最佳速度约0、7 mm/d,最高限度不宜超过1mm/d,若违反此原则延长速度过快易导致骨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并发症发生。
5、轴向偏移
截骨后牢固稳定的外固定和熟练的解剖知识是延长中保持轴向防止成角的基本条件。截骨处肌力不等和单环固定不稳以及截骨位置是轴向偏移的主要因素。胫骨近端趋向外翻前凸,胫骨远端易发生内翻前凸。了解上述基本知识可以克服或降低成角畸形的发生。因此预防其发生更为重要。术前预计成角方向,术中倾斜5~10度置延长器,通过延长既可保证良好的轴线,术后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肢体偏移、成角、扭转、不匀称等情况,随时调整延长器。
6、肌肉挛缩与关节功能障碍
在小腿延长后肌腱被动拉长,置入的外固定钉限制了肌肉的收缩,超过了其可伸展调节范围,因此限制了膝、踝关节的活动。Ilizarov等已用证据表明,在一定的速度和频率进行牵张的条件下,肌肉组织具有再生功能;但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导致肌肉组织再生失控发生挛缩,结果肌肉挛缩关节屈伸受限甚至僵直。在胫腓骨延长整个过程中为了避免膝和踝关节功能障碍和肌肉挛缩的发生,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具体包括:①常规负荷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功能、保持内环境所必需的。在肢体延长过程中,加强关节主动和被动屈伸活动功能锻炼;同时,肢体活动时产生的间歇性应力刺激有促进骨愈合作用。在牵伸延长期间应鼓励患者进行关节活动,配合肌肉的等长收缩等,辅以肌肉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CPM机),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力和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②辅助磁疗及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治疗,加速截骨端愈合,尽早去除骨延长器。③胫腓骨延长,特别是大幅度延长过程中,患者膝与踝关节活动度下降,但通过功能锻炼,关节功能均可达到较大改善或恢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每日活动3~4次,每次10~20分钟,不可快速猛烈。
7、神经血管损伤
在延长术的早期,术后2周内用薄枕将患腿略抬高,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血运和足趾的感觉、运动及伤口引流等情况,便于发现肢体的神经、血管的损伤,自术后第7天开始,每天扭动延长器上的撑开螺杆,使之延长0、67~1、0mm,延长的速度视病人耐受情况而定。严密观察,避免因过度牵拉导致肢体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障碍
在延长术的中后期,由于神经血管的延长慢于骨的延长而受到牵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在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感觉、关节活动、动脉搏动及末梢循环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足青紫、苍白、肿胀可判断为血管危象,去除肢体有无压迫、包扎过紧等外部因素,报告医生给与扩容、抬高患肢、理疗、按摩,严重时切开减压。如足趾主动活动丧失、剧痛、麻木、感觉异常可判断为神经危象,去除肢体有无压迫、包扎过紧等外部因素,仍无改善应该考虑到予以减慢延长速度等,如仍未见好转,则停止延长,甚至适当的短缩。通常可以得到缓解,但如果血管神经已有撕裂则需要探查修补。还有一种情况也要注意就是防止穿入钢针时对血管神经的直接损伤。我们认为延长中后期适当增加延长次数,6~8次/日,有利于预防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