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隔是两块薄的神经胶质板,位于两个脑室的额角之间。在胎儿中,这两块板之间有一个空隙,称为隔膜腔。大多数人在出生前(和出生后)都会关闭该腔,但只有15%至20%的成年人存在该腔,也被称为第五脑室。囊腔通常没有症状,因为它与侧脑室相通。由于颅内感染、出血等原因,交通口粘连形成非交通性囊肿,体积增大,阻塞室间孔,表现为高颅压和脑积水。过去,隔膜腔、维尔加腔、隔膜囊肿和维尔加腔囊肿被统称为 "隔膜腔"。肖指出,隔膜两壁之间的空间必须至少有1毫米宽,才能称为隔膜腔,并认为隔膜腔是一种正常的变体。
一般认为,房间隔囊肿(SPC)可分为两类:无症状的房间隔囊肿(ASPC)和有症状的房间隔囊肿(SSPC),后者也被称为扩张的房间隔囊肿(ESPC)。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ESPC的诊断不能仅凭影像学资料,而忽略了临床症状,特别是在婴幼儿中,往往难以确定是否合并其他疾病[3]。ESPC的诊断不是仅仅基于影像学数据,而是忽略了临床症状,特别是在婴幼儿中,而且往往难以确定是否合并其他疾病[3]。
ASPC通常不需要治疗,通过定期检查进行动态监测。ASPC的外科治疗需要手术干预。开颅术、囊壁开放术、囊肿-侧脑室分流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已被广泛使用,但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反应大、并发症多,需要改进。微创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立体定向技术的进步,使本病的手术治疗更容易、更准确、更安全。CT引导下的脑立体定向囊壁造口治疗有其明显的优势:(1)囊壁造口将囊肿与脑室永久连接,消除了囊肿对周围结构的压迫,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2)直接囊壁造口比囊肿|脑室分流术容易,对脑室干扰小。术中采用单侧或双侧永久性多靶点造口,可有效防止复发。④该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无并发症。
在进行该手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在定向手术时,骨孔的位置应与正中矢状线有一定距离,使穿刺方向与正中矢状面形成一定角度,避免射频针接近靶点时沿透明隔滑落。同时,最好使用射频针的尖头,这样更容易穿刺到囊肿壁。对于大型囊肿、合并双侧脑积水和未成年患者,最好采用双侧造口,以确保永久进入。此外,精确计算目标坐标、正确操作定向仪、严格控制射频温度和时间也是定向手术成功的关键。ESPC患者只要及时就诊,一般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