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说“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那同是消化道的大肠会不会得溃疡呢?大肠同样也会出现溃疡性病变,但是患病率要低于上消化道。大肠的溃疡性病变常见于两类疾病,一类是炎症性肠病,另一类是溃疡型的大肠癌。
炎症性肠病的英文缩写是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为和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相关,但未发现该病可以传染。这类疾病在西方人群中高发,如美国、北欧国家等,但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IBD在我国也有发病率增高的趋势。IBD好发的年龄段在15~25岁之间,也可见于儿童和中老年人。
IBD患者通常可表现出腹痛、腹泻、发热、便血、消瘦等症状,肠镜检查中发现大肠溃疡者并不少见。诊断IBD其实并不困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结肠镜检查,取出活检标本,结合结肠镜下图像和病理结果常可明确。轻症IBD患者病变程度和症状均较轻,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不大,但如果患者忽视IBD的存在常可导致严重后果,一旦病情发展可引起很多并发症,大出血、肠梗阻、肠穿孔的情况也可以发生,可以危及生命。一些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可以终生不愈,反复复发,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工作、生活及经济负担,所以一旦诊断为IBD需要定期随访复查,进行规范的诊治。
细心的朋友可能不难发现,IBD患者有很多症状在大肠癌患者也可以出现,那IBD和大肠癌有什么关系呢?因为IBD和大肠癌均存在复杂的病因,且与环境、遗传等因素相关,所以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虽然IBD只是炎症,但是研究显示IBD患者日后发生大肠癌的可能性要大大高于普通人群。IBD病变位于左半结肠时,大肠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8倍,如果病变累及全结肠,大肠癌的发病率可达到普通人的15倍,幼年起病者日后大肠癌发病率更是高得惊人。炎症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和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相关。
虽然年轻人发生大肠癌的概率不高,但是出现便血、消瘦等症状时不可误以为痔疮,更不可掉以轻心。无论是IBD还是大肠癌,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都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的手段。对于IBD的患者而言,定期随访、规范治疗可以减少炎症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更是减少日后大肠癌发生危险性的好方法。同时定期结肠镜检查,也是早期发现IBD和大肠癌的重要手段,可以早期对这两种疾病进行明确诊断,所以在出现疾病报警症状后,应当主动配合医师进行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