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是危害小儿身心健康和发育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由于大气环境的污染、偏嗜食品、缺乏锻炼、心理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势。在急性发作期,多采用抗生素、氨茶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长期使用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远期疗效并不佳。笔者在临床中重视哮喘缓解期的治疗,特别是中医内外治法的综合应用,临证体会如下。
1、补益、活血、化痰兼施
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目前多采用补益肺脾肾三脏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哮喘患儿肺脾肾气虚为本,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外邪而发病;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积湿成痰,蕴积于肺;肾阳亏虚,不能蒸化水液,蕴湿成痰。即肺脾肾三脏虚弱,水液运化、敷布失职,水液内停而生痰浊。气能生血,亦能行血,气虚,血运行无力,化生乏源,久可致淤。因此,气虚痰阻血淤是疾病缓解期的病理基础。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哮喘患儿在缓解期仍存在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仍有气管阻塞现象[1],其实质就是痰浊瘀血阻塞气道脉络所致。故中药治疗,在补益肺脾肾的同时,亦应重视“夙根(痰、瘀)”的清除,使气血运行无阻,气道通畅,喘逆自平,即应化痰、活血兼顾。我临床多采用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丸加活血化痰的中药(如丹参、桃仁、橘红、法夏、茯苓、枳壳等)组方,主方组成有:黄芪、白术、熟地、枣皮、胡桃肉、茯苓、厚朴、橘红、枳壳、丹参、当归等。在处方用药时要注意患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补益药用量(药味及药量)略多于活血化痰之品,既顾其本,祛除“夙根”,亦可使补中有通,补而不腻,调和脾胃,避免滋补之品妨碍脾胃之弊;能明显增强患儿抵抗外邪的能力,有效缓解哮喘的症状,延长哮喘再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内外合治,整体调节
笔者在临证治疗时体会到,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不仅仅是中药口服,更应该注重配合外治法,即加用针灸、火罐、外敷、穴位注射、雾化吸入等。根据临床观察,患儿对火罐及雾化吸入的依从性较好。用火罐(三岁以下患儿多用指压按摩)取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有补益正气、行气活血、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使痰湿得以运化,淤血得以消除,机体气血充足,脉络通畅。外治法操作方便,与中药内服相结合,内外合治,使肺脾肾得以气旺,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影响疗效的几个因素
在哮喘患儿缓解期的治疗过程中,其疗效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当今独生子女多,受到家庭的溺爱,特立独行,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服药及外治法;父母亲的忙碌及症状控制后所产生的松懈思想,使得一些患儿的治疗不能坚持,依从性差。②过敏原的接触:哮喘患儿多是过敏体质,在接触粉尘、油烟、生冷食物等后容易诱发哮喘的发作。小儿生性顽皮好动,易重新接触过敏源,使得哮喘反复发作。③饮食不节: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孩子的饮食过于肥甘厚腻,或嗜食烧烤、油炸食品、生冷饮品等,伤于脾胃,痰浊内生,阻塞气道,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④运动减少:学习任务的加重,电视、电脑游戏的影响,使得一些孩子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少,体重超标,体质减弱,易于感受病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所以,在治疗及日常生活中,要坚持治疗;避免过敏原的反复接触;注意冷暖,及时加减衣服;勿食过甜过腻及生冷之品;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让孩子有快乐的心情等,以巩固疗效,减轻以至根除疾病。若在儿童期能坚持治疗,适当护理,有许多患儿是可以达到临床痊愈的。
4、小结
小儿哮喘在中医学属于“哮病”范畴,其病因责之于小儿脏腑娇嫩,御病能力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脾不能运化水湿,肺不能布散津液,肾不能蒸腾水液,使痰浊内生,宿伏于肺,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每因外邪侵袭、饮食内伤、劳倦、接触粉尘等过敏物质、情志激动等因素触发宿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失宣降而发作哮喘。哮喘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患者缓解期虽然多数没有症状,但几乎所有的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肺功能异常[2],因此治疗时,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的优势,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多途径、多环节的综合治疗,着眼整体,既提高患儿的肺脾肾脏腑功能,加强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又活血化瘀祛痰,消除内伏之病理因素,从而有效地使患者逐步摆脱或减轻哮喘的危害,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哮喘的治愈率。中医内外合治,对哮喘患儿缓解期的有效治疗,能有效控制哮喘的发作,更有许多小儿哮喘得到痊愈,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