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18 07:51

  俗话说“一朝生冻疮,年年生冻疮”,一旦冻疮形成,遇冷疼痛,遇热发痒,用药无济于事,尚无特殊治疗。

  冻疮是怎样形成的呢?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当气温低于10℃时,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局部皮肤缺血缺氧,代谢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血管中的淤血、血浆渗入到组织间隙形成局部水肿,导致冻疮的发生。开始局部皮肤发红发紫有肿块,发痒或刺痛,遇热更为明显,随后可出现水泡、糜烂乃至组织坏死。

  而祖国医学认为,冻疮乃属素体肾阳不足,或气血虚弱,寒邪外袭,不胜其寒,阳气不达四末,寒凝肌肤,经脉阻隔,气血淤滞而成。轻者为皮肤络脉凝滞,成肿为斑;重者肌肉、脉络气血凝滞不通,复感邪毒,寒极化热,热甚肉腐而溃。

  中医特色―冬病夏治我们将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与冬病夏治的特色相结合,根据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受自然规律影响和制约,冬季气候寒冷,冻疮患者的脉胳凝滞,随着天气渐热,人体脉络中的气血旺盛,血脉循环畅通,冻疮进入“蛰伏期”,较少发作。此时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药治疗,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才能促进冻疮痊愈。相反,如果在冻疮发作时,再进行治疗,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远水解不了近渴”疗效不如人意。所以,对冻疮的治疗,我们应当提倡“冬病夏治”。

  冻疮冬病夏治方法简单快捷,时间相对灵活。可选在三伏期间的任何一至两周,患者容易接受。多年来曙光医院皮肤科坚持对冻疮患者采取“冬病夏治”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方法如下:入伏前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中医整体辩证论治,分别采用益气活血、活血通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等方法,给予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活血理气合剂、血腑逐瘀汤、当归四逆汤方等加减。又配合桂枝、细辛、当归、红花等活血温经方,煎汤1000毫升,待汤药至40℃左右将以往患处浸入,边浸泡边揉搓,每天1-2次;,也可予中成药红桂酊,将药物直接涂擦于以往患冻疮的部位,揉搓至局部发热,早晚各一次。

  家庭小验方在专业医师的辩证施治下对冻疮进行冬病夏治,固然重要,但冻疮冬病夏治的一些家庭疗法也行之有效,可以借鉴。

  1、将生姜60克或红辣椒30克捣烂,加入白酒100毫升,浸泡5-7天即成。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曾患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

  2、将生姜切成片,在火上烤热,然后涂搽患处,可消肿止痒。

  3、吃西瓜时,将西瓜皮适当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带红的样子,用它轻轻揉搓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次3分钟,每日1次,连续1周。

  4、用热醋涂抹,醋干后,再行涂抹,一日数次,亦可见效。

  5、用蜂蜜或植物油调和捣烂烧焦的柿子皮外敷。

  6、山楂去核捣烂,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3天,对于复发性冻疮有很好的疗效,注意有溃疡时禁用。

  7、干遂、甘草各9克、加水2千毫升,煎液熏洗患处。

  8、用老丝瓜烧成炭研为细末,用猪油调匀后涂患处。

  9、胡椒10克、浸入100毫升95%的酒精中,1周后外擦患处。

  10、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患处,3天后更换。适合未溃者。

  冻疮的预防:

  冻疮一旦发生,在寒冷季节里常较难快速治愈,要等天气转暖后才会逐渐愈合,欲减少冻疮的发生,除了在伏天进行“冬病夏治”,还应在入冬前就开始预防。

  1、尽早使用保暖用品:在秋末冬初天气还不太冷的时段或者寒暖急变的时候,就要对皮肤暴露处做好保暖措施,出门时应戴口罩、手套和耳套。另外,可在暴露皮肤上涂些油脂以减少热量散失。

  2、防潮:潮湿可加速体内热量的散失,因此应经常保持服装、鞋袜干燥;如因工作需要,不可能避免潮湿时,接触部位可先涂些凡士林。

  3、注意鞋袜的大小要松紧适宜,鞋、袜、手套不宜太紧、过小,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4、当从户外回到户内时,不要立即烤火或用热水浸泡肢体,而应让肢体自然复温。

  5、加强皮肤锻炼,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平时反复搓擦双手、双耳及面部;每天做局部(好发冻疮之处)皮肤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冻疮的发生。平时,加强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跳舞、跳绳等活动。

  6、有冻疮体质者,可在入冬前一月增加维生素A、C及矿物质的食入,可口服适量烟酰胺片,钙片,以提高机体耐寒力。

冻伤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疗?相关文章
概述 有水泡的原因比较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性疾病,有的人如果烫伤或者冻伤都会引起有水泡的症状,冻伤水泡的患者还会引起局部皮肤感染和溃烂的现象,所以冻伤之后应该注意水疱部位的处理,避免严重的皮肤损伤,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冻伤后皮肤有水泡怎么处理。 步骤/方法: 1、 有的人如果不慎手上或者是某一部位皮肤冻伤了,冻伤有水疱的患者,最好应该及时通过消毒后针将水泡捅破,慢慢的将里面的水挤干净,避免水
发布于 2023-08-02 09:08
0评论
冻伤多发生于末梢血循环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面颊等处,患部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复温后局部表现和烧伤相似,但局部肿胀一般并不明显。 冻伤西医治疗方法: 冻伤的肢体应迅速在温水中使之温暖,水的温度要护理人员的手能忍受(不超过40.5℃),要小心避免烫伤失去知觉的组织.若下肢受累但需步行一定距离去接受医疗时,不要解冻.外伤(如行走)可进一步加重解冻组织的损害,若再冷冻肯定会严
发布于 2024-02-07 20:55
0评论
1.局部冻伤 (1)反应前期系指冻伤后至复温融化前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2)反应期包括复温融化和复温融化后的阶段。 (3)反应后期系指一、二度冻伤愈合后,和三、四度冻伤坏死组织。 2.手冻伤 (1)一度冻伤最轻,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
发布于 2024-02-07 21:02
0评论
如果冻伤后,皮肤表面有破裂情况,那么,首先应该让伤口愈合。具体操作技巧是:在伤口和附近皮肤涂抹爽身粉,并且轻轻挤压那些皮肤,使伤口和附近的皮肤立即变得柔和、干燥、光滑为止。每天操作5次以上,伤口一般2-3次过后就愈合了,3天左右就彻底康复了。那么为什么伤口愈合以后还要继续操作呢?因为,虽然伤口愈合了,但是冻伤的并非只是表面,我要求继续以上操作,是要让伤口及附近的皮肤始终保持柔和状态,为进一步治疗
发布于 2024-03-11 15:38
0评论
人们的耳朵突出于头部两侧,又缺乏皮下组织的保护,加之边缘血液循环较差,在寒冷的天气里容易发生冻伤。冻伤的部位开始时有痒、胀、灼、痛的感觉,继而局部红肿或起水泡溃烂。预防冻伤的方法: 1、增加室外锻炼,使身体各部位逐渐适应变寒的气候。 2、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抗寒能力,身体暴露的部份应涂些油脂防冻。 3、在室外进行站立性作业时,要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4、注意耳及全身的保暖,特别是过去曾冻伤
发布于 2024-03-11 15:44
0评论
当软组织受冻并且局部血供减少时所形成的损伤称为冻伤(Frostbite)。当皮肤温度降到-2℃时冻伤就可能发生,气温在-25℃~-30℃时冻伤发生率最高。冻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之前的冷损伤。浅表冻伤最常见,占病例总数的74%,面部(鼻、耳)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 冻伤的饮食: 冻伤主要是因为寒冷所致,所以饮食原则为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食物,但需要注意避免过高的脂肪饮食,以免导致血脂增高、血液稠度增加
发布于 2024-02-07 21:08
0评论
冻伤是身体表面受低温损害后,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的病变。其发生除了受到冷冻作用,还与潮湿、人体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抗寒能力降低等因素有关。通常冻伤可分为冻疮、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又称冻僵)三种。有些人可同时发生两种损害。 冻疮多发生在耳壳、手、足等处。常有复发现象。表现为皮肤局部发红或发紫、肿胀、发痒或刺痛;一部分可起水泡,尔后结痂。预防冻疮要注意保暖,在好发季节,用茄秸煎水浸泡,或生姜切片
发布于 2024-02-07 21:22
0评论
身冻伤病人初起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的保护反应,如面色苍白、发凉、打哆嗦寒战等,当这一系列保护反应过后,寒冷继续作用人体,人体的这种代谢能力行将消失,就出现了抑制过程。 病人精神倦怠、嗜睡、全身疲乏无力、呼吸心跳变慢、反射迟钝、血压下降、体温逐渐降低。倘若低温继续作用人体,病人则完全陷入昏迷状态,肌肉僵硬,瞳孔渐散大。呼吸心跳很慢脉搏按不到,血压听不见,体温降至30℃或更低,外表冻僵。此时多易误诊为死
发布于 2024-02-07 21:15
0评论
寒冷的冬季,许多老年人容易发生耳廓冻伤,出现耳廓皮肤红肿,奇痒难忍,发热,总想用手去揉,甚至感觉刺痛、皮肤发亮并出现水疱。严重的耳廓冻伤皮肤破溃,可发生溃疡,耳廓流黄水,表面结痂。由于耳廓长期缺血、缺氧,可发生干性坏死,“冻掉耳朵”的现象并不鲜见,可造成终身耳朵缺损。 耳朵的皮肤很薄,皮下组织较少,耳廓的血管表浅,由于缺少皮,血管收缩易发生缺血、缺氧,而致耳廓冻伤。 耳廓冻伤后,用手轻轻按摩耳廓
发布于 2024-03-11 15:51
0评论
如果宝宝在前一个冬季冻伤过,在来年的冬天患冻疮的机率会大大高于未患冻疮的宝宝,冻疮多出现在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会让宝宝非常难受,父母应该在此时节前,采取积极措施,尽量预防宝宝冻疮的发生。 宝宝为什么易患冻疮呢? 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防护的宝宝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这样会造成
发布于 2024-05-07 08:0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