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 第一节 中医基本理论
1、基本概念
1.1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1.2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的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3.1整体观念
3.1.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预防和康复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3.1.2整体观念的内容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即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
3.2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气具有运动的属性,气不是僵死不变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人体具有能动作用的机体。中医学用运动、变化、发展,而不是静止、不变、僵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3.3辨证论治
3.3.1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3.2辨证论治的运用
(1)常用的辨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2)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机变化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或相近的病机变化,而采用同一治疗方法。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4.1哲学基础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的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4.1.1元气论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人体的气,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一种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4.1.2阴阳学说
阴阳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1.3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对五行概念赋予了阴阳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之风、热、温、燥、湿、寒六气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来。
4.2 脏象经络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4.2.1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有脏腑,外联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4.2.2气血精津液学说
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4.2.3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4.2.4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3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4.3.1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宋代陈无择提出的三因说将复杂的病因分为三类: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其中内因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而饮食饥饱、虎狼毒虫、劳累、房事、外伤等除内因与外因之外的所有致病因素为不内外因。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为病。
4.3.2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部分。发病机理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变机理是研究人体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精,津液失常以及脏腑经络失常等。病程演变机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包括病位传变、病理转化、疾病转归与复发等。
4.4诊法辨证
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望诊是对顾客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了解身体状况的变化,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从顾客语言、呼吸以及体内排出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的身体状况的变化。问诊是通过对顾客及知情者的询问,了解顾客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身体状况的变化经过和自觉症状等。切诊是诊察顾客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情况。
辨证即分析、辨识疾病的证候,即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种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
第二节 中医体质辨识1、中医体质学说概念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2、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识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以“完全平和质”为目标,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
2.1平和体质
是指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面唇色泽红润,头发稠密而有光泽,肌肤润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灵敏,味觉正常,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可以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日常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坚持锻炼。
运动调养:宜通过运动保持和增强现有的良好正常状态,使体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可选择快走、跑步、球类、健身操,及器械训练等运动项目。
饮食调养:宜规律,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多吃五谷杂粮及水果蔬菜(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2气虚体质
是指一身之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气短懒言,语声低怯,精神不振,肢体容易疲乏无力,时有汗出,头晕健忘,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唇色少华,口淡,舌淡红、胖嫩、可有齿痕。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平常应早睡早起,不熬夜。
运动调养:宜做柔缓运动,避免强体力运动,可选择快慢交替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忌劳累过度。
饮食调养:可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小米、粳米、山药、牛肉、薏米、芡实、白扁豆、大枣、饴糖、蜂蜜等,多食小米山药饭。
2.3阳虚体质
是指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平日怕冷,手足不温,口唇色淡,毛发易脱,精神不振,易出汗,易困多睡、疲乏,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日常生活中应调节情绪,要多与人交往,改善心境,去忧悲,防惊恐。平日应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下肢的保暖。
运动调养:宜多做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如跳绳、跳跃、短距离跑等。
饮食调养: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如猪肚、核桃、胡桃、栗子等;水果包括桃子、葡萄、菠萝、桂圆、荔枝;蔬菜包括茴香、韭菜等。
2.4阴虚体质
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阴虚内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手足心热,鼻干咽干,口干少津,喜喝冷饮,面色潮红,有烘热感,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唇红略干,易起裂纹,眩晕耳鸣,失眠,皮肤发干,小便短,大便干燥。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日常生活心情舒畅,少发脾气;戒烟酒;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午休;应多饮水;忌洗桑拿。
运动调养:宜做中小强度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
饮食调养: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冬瓜、芝麻、木耳、百合、荸荠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生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的食物。
2.5痰湿体质
是指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黏滞重浊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面部皮肤易出油,汗多且粘,胸闷痰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浮肿,神倦懒动,嗜睡易困,身重如裹不爽,口中粘腻或发甜,喜食肥甘,小便混浊,大便溏软而粘,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日常生活学会疏解不愉快的心情,保持平和舒畅的心态。居室应保持干燥,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衣着要透湿散气。
运动调养:多做户外运动。运动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
饮食调养:宜清淡,少食肥肉、甜、黏、油腻食物,少饮酒,最好不饮酒。多吃些蔬菜、水果,如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
2.6湿热体质
是指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心烦懈怠,眼筋红赤,小便短赤,大便躁结或臭秽且粘滞,阴囊潮湿或带下量多味大。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日常生活中学会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的正确对待,保持平和的心态。定时起居,生活规律,不熬夜,不过度疲劳。
运动调养: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阳气散发出去。以消耗量较大的运动为佳,如长跑、爬山、游泳、各种球类等项目。
饮食调养:应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
2.7血瘀体质
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倾向或内阻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面色晦滞、发黑发黯,两颧易见色素沉着,口唇色黯,眼周黯黑,肌肤甲错,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针刺样疼痛。容易烦躁,健忘。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舒畅的心态。避免动怒,学会沟通,增进了解,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多听欢快、喜庆的音乐。
运动调养:宜多做能够通经络活动的项目,如各种舞蹈、太极拳等,血瘀体质的人心血管的功能较弱,不宜做剧烈运动。
饮食调养:可多食红糖、黄酒、葡萄酒、醪糟、桃仁、山楂、红花等食物,少食寒凉食物。推荐药膳:山楂红糖汤、黑豆川芎粥。
2.8气郁体质
是指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 失眠多梦,健忘,惊悸怔忡,常有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敏感多疑,胸胁胀满,两胁串痛,或乳房胀痛,或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咽有异物感,大便偏干。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努力保持心情舒畅,培养乐观、欢乐的情绪,主动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提高学习、工作的热情,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运动调养:宜多做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对赶走低沉的情绪很有宜处。
饮食调养:在普食五谷杂粮的基础上多吃小麦、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荞麦、柑橘皮(陈皮)、梅花、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
2.9特禀体质
是指由于先天性或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以生理缺陷或疾病,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体质状态。成因包括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
【体质分析】
体质特点: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
【调养指导】
日常调养: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应作好日常预防和保养工作,避免接触各种致敏的物体,减少发病。在季节交替时,注意增减衣服。
运动调养:宜注意坚持运动,增强机体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应避免春天或季节交替时节在野外锻炼,防止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饮食调养: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忌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及各种“发物”,如鸡翅、鸭翅、羊肉、海鲜等。
思考题
1、请简述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
2、请简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概念。
3、请简述三因说。
4、请简述中医体质学说概念。
5、请简述人群的九种体质名称。
6、请简述阴虚体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