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20 03:41

中草药被证明对治疗多汗症比较有效。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止汗药材。

黄芪。它是一种温热的、味道甜美的草药,能够补益肺脾之气。黄芪是一味温热的药材,具有补肺脾之气的作用。所以常被用于气虚引起的多汗症。表现为多汗,易感冒,气短乏力,疲倦无力,食少便溏,尿少水肿等。

白术:性温,味甘、苦,既能养气健脾,又能燥湿健脾,被前人誉为 "养气健脾第一药"。白术具有滋养脾胃之气的作用,且性温湿,故常与黄芪同用,用于气虚多汗。可见于多汗、食少、便溏、水肿、带下。

知母。性寒,味甘、苦,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又可用于治疗骨蒸汗出,止虚热,养化源之阴"。因此,知母常被用于阴虚火旺的多汗。见于多汗,骨蒸潮热,心烦口渴,肠燥便秘等。

酸枣仁:性平,味甘酸,能敛汗,也是养心安神的重要药物。名医特录》。"心烦不能寐,...... 虚汗"。因此,酸枣仁常被用于心虚多汗的治疗。见于多汗、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睡梦中出汗等。

五味子。性温,味甘酸,既能收敛,又能补气生津。药性赋》。"去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五子的酸味能敛汗,能生津,甘味能养气,故常被用于治疗气津两伤的多汗症。可表现为多汗、口渴、困乏、无力。

龙骨:性平,味涩,甘,是治疗涩病的重要药物。本草纲目》中。"定精、止汗、定喘、涩疮,皆收敛止脱之义"。龙骨有收敛作用,常与补虚药合用,用于虚劳滑脱所致的多汗。可见于多汗、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漏、排尿困难等。此外,龙葵还能平肝安神,所以也可用于多汗症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头晕目眩、烦躁不安。

麻黄根:性平,味甘,微涩,为止汗药。名医别录》中记载。"止汗,夏月,杂粉扑。麻黄根唯一的传统功效就是止汗,因此,麻黄根是专门用于对症治疗汗症的药物。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还可以配合使用,用于正虚引起的各种多汗症。

同一种具有止汗作用的中药,其药性和疗效各不相同,应根据其药性来使用,以提高疗效。

多汗症的常用中药相关文章
房事多汗 本病属中医学中“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怪,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系密切。本病与五脏相关,尤与心、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汗为心液,肾藏精,主生殖,故与房劳所致疾病关系密切。房劳过度,耗伤阴精阳气,若阴津被扰,虚火内生,可见潮热盗汗;若阳
发布于 2024-02-25 18:26
0评论
1.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糖尿病、低血糖、妊娠和绝经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损害),帕金森病、嗜铬细胞瘤、水杨酸中毒、虚脱等亦可导致全身性多汗。 2.局部性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有成年后自然减轻的倾向。多汗部位主要在掌跖、腋窝、会阴部
发布于 2024-02-04 00:46
0评论
1.药物治疗 (1)外用药常用的止汗剂包括20%~25%氯化铝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 (2)内用药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治疗相关的原发疾病。镇静药(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等)及小剂量抗焦虑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较大剂量的抗胆碱能药才具有抑制汗液
发布于 2024-02-04 00:40
0评论
1.具有特殊臭味,有的发出的臭味很轻,也可很重而触鼻难闻,多数病例伴有多汗症。 2.主要见于腋窝、足部、外阴部、肛周及女性乳房下等汗液不易蒸发的部位,而以腋臭最为常见。 3.大多与汗液有关,因此夏季加重而冬季较轻。 对于泛发性多汗症,必须治疗原发疾病。多汗症是顽固难治的疾病。全身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只能有暂时的疗效,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等副作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局限性多汗症,用20%~2
发布于 2024-02-04 00:53
0评论
天气热出汗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是不明原因的大量出汗、或者你出汗明显比他人多那就要引起注意了,有可能你有“多汗症”,这种出汗是非生理性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多汗症的介绍。 “多汗”往往只是一些疾病的外在表现,引起多汗症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四种: 1、糖尿病 糖尿病的特征就是“三多一少”,其中出汗多就是病症之一。糖尿病如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就会出汗较多,尤其是上半身出汗多。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导致植物神
发布于 2024-03-04 06:36
0评论
中枢神经兴奋剂为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并有不同分类。 1.哌醋甲酯:又称为利他林,为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一般每次常用剂量为5~10mg,每日2次(早、午饭前服用,晚上不服用,以避免引起失眠),每日最多剂量不超过20mg;此药有一些注意事项,如6岁以下患儿不宜服用、学习期间服用而周末及节假日期间停服(以延缓耐药性、减轻不良反应)、过度兴奋者及激动性忧郁者禁用;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一定关系,以食欲减退
发布于 2023-10-30 00:22
0评论
手脚多汗,医学上称做"局限性多汗症",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等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故临床上多配合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脚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可分以下虚、实两种类型: 1.脾胃虚弱者。脾胃有运水化湿的功能,此项功能一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双脚出汗更为常见,占到70%~80%。对于脾
发布于 2023-12-05 15:47
0评论
有全身性及限局性多汗两种。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常伴足臭。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 手汗症:手汗症为相当常见的一
发布于 2023-12-05 16:01
0评论
多汗症是由小汗腺分泌过多所致,表现为全身(泛发性多汗症)或局部(局限性多汗症)异常地出汗过多。多汗症可继发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肿瘤,药物等,称为继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病因未明,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手掌、腋窝和足底,偶有发生于头颈部、躯干部和小腿。发病年龄多为自幼开始,至青少年期加重并伴随终身,病情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参与正常
发布于 2023-01-03 19:24
0评论
常遇到家长诉说小儿睡眠后即出汗,即使天气不热,也多汗,有的甚至达大汗淋漓的程度。经临床观察。此类小儿的出汗,大多是生理性发汗,并无器质性病症。多见于3-7岁学龄前儿童。常在入睡后持续出汗2-3小时后即好转,不伴发热、咳嗽等其他症状,各项检查也常常正常。小儿睡眠多汗症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睡眠后一段时间内支配汗腺分泌的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二、小儿生
发布于 2023-02-20 18:2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