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29 10:17

  家住徐汇区的72岁的沈先生,最近一直睡眠不好,顾虑重重,就是因为一枚小小的肠道息肉。最近上海各大社区开展大肠疾病普查,化验大便两次潜血阳性,在社区医生的建议下,沈先生鼓起勇气接受了肠镜检查,果然有所发现,在乙状结肠、降结肠发现了几个小小的突起,都在几个毫米大小,最大的一个1.5cm,肠镜医生告诉沈先生,这是息肉,多为良性,肠镜下切除送病理诊断即可。于是沈先生在门诊很顺利地接受了肠镜下的息肉切除。然而三天后的活检病理报告却让沈先生有点紧张了,其中比较大的那个息肉报告为“绒毛状腺瘤,局部癌变可能”。
  带着焦虑,沈先生咨询了我,仔细看了肠镜报告和病理描述,告诉沈先生,他生的这个大肠息肉虽然有早期癌变,但是病变尚局限于肠道粘膜层,切除的边缘也是阴性的,没有切除不净或者转移到淋巴结的风险,所以可以不必担心,只要注意一年后记得复查肠镜即可。经我这样一解释,沈先生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息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息肉如果不趁早切除,一部分会逐渐演变成肠癌。随着上海市肠癌普查工作的推进,很多市民在医生建议下做了肠镜,甚至发现了不少肠癌患者。像沈先生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肠镜发现了息肉后,要么纠结到底是手术还是肠镜切除,部分肠镜切除后病理活检报告为早癌的病人,又非常纠结是不是切得干净,会不会复发和转移,顾虑重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镜下治疗技术突飞猛进,很多息肉甚至早期肿瘤在内镜下切除已经不是技术问题。问题在于哪些病灶适合在内镜下切除,哪些建议手术切除,哪些内镜下切除后根据病理结果建议追加手术,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这些问题会成为越来越多患者心中的“纠结”。
  大肠息肉其实只是一个形态学上笼统的概念,发生在肠粘膜的隆起型病灶的总称。细分有很多类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家族性息肉病、其他少见类型等。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发现息肉后是否选择内镜下摘除或者切除,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需要专科医师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已经结合病人的年龄和全身情况做出决定,通常情况下,较小或有蒂的息肉、肉眼观察考虑良性的息肉、怀疑或证实早期癌肿但超声内镜等检查病灶仅局限于粘膜层的病灶、尽管明确为癌肿但病人高龄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等等,可以选择内镜下局部切除。内镜下切除的病灶常规会标记后做病理检查,如果良性,定期随访肠镜即可。但是如果有癌变,就带来了上述的所谓“纠结”。这需要内镜医生、病理科医生和结直肠外科医生三方面的讨论意见,分析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基底切缘和环周切缘。值得注意的是,肠镜下切除用的多是电灼类手术器械,有时会造成病理判断上的困难,病灶如果到了粘膜下层,具体深度是粘膜下层的哪一层呢(专业上还可以分为三层),这关系到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会有多少,是否需要追加手术。所以,对于浸润到粘膜下层的所谓“早癌”,是否适合内镜下切除,还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会使得一小部分已经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治疗不足”,后期复发后再去做“挽救性手术”,效果就差了很多。如何避免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既有治疗技术上的问题,也有治疗理念的因素,需要很专业的医生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兼顾病人的年龄和身体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大肠息肉的困惑相关文章
1、大便带血 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2、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3、便秘和腹泻 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4、腹痛 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
发布于 2024-02-25 04:03
0评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镜下治疗技术突飞猛进,很多息肉甚至早期肿瘤在内镜下切除已经不是技术问题。问题在于哪些病灶适合在内镜下切除,哪些建议手术切除,哪些内镜下切除后根据病理结果建议追加手术,这些已成为越来越多患者心中的“纠结”。 大肠息肉其实只是一个形态学上笼统的概念,发生在肠粘膜的隆起型病灶的总称。细分有很多类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家族性息肉病、其他少见类型等
发布于 2024-02-17 01:10
0评论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手术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 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黏膜剥离嵌除法 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4、活检钳除法 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5、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
发布于 2024-02-25 03:57
0评论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属于良性肿物。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均可出现,如鼻息肉、声带息肉、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不同种类的大肠息肉,癌变机会有大有小: 1.腺瘤样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但有一种遗传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称“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腺瘤样息
发布于 2024-02-25 04:10
0评论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手术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 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 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4.活检钳除法 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发布于 2023-11-12 00:50
0评论
事实上,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 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
发布于 2024-02-25 04:17
0评论
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后,相信所有的病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我的息肉会癌变吗?并且或多或少会为此焦虑不安。实际上,95%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但是只有不到10%的腺瘤性息肉会发生癌变,有些息肉容易发生癌变,有些则不会发生癌变。根据息肉的性质不同,大肠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则可能发生癌变。最近的研究也表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
发布于 2023-01-14 08:26
0评论
大肠息肉(Colonic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腺瘤性、增生性、炎性和错构瘤性四种,腺瘤性息肉与肠癌发生关系密切,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另外三种息肉和肠癌也有一定关系。所以内镜下发现息肉,应给予择期切除。由于这两种息肉单靠医生的肉眼并不容易区分,故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切除后的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分类诊断。大肠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仅有个别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
发布于 2022-10-03 03:03
0评论
很多人谈到大肠息肉时都比较恐惧,以为自己得了癌症,工作生活有很大压力。这里告诉大家不要惊慌,临床上对凡是从胃肠道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从病理解剖上可大致分为:腺瘤性息肉为最常见的一种;炎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的增生性息肉等。大肠息肉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为单个或多个,大小可自直径数毫米到数
发布于 2022-10-06 03:36
0评论
(1)年龄40~50岁是结肠癌的高发阶段。 (2)有大肠癌家族史者要格外留神,因为他(她)们罹患大肠癌的危险性要比通常人高4倍。 (3)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对于这些地区的老百姓,要密切观察他(她)们病情的变化,要建立随访制度,以便早期发现大肠病变。 (4)由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于这些患者要定期追踪。现有资料提示,其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6-9倍,往往在发生慢性
发布于 2023-03-03 09:48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