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新生物是耳鼻咽喉科门诊时常遇到的问题,通常仅需要完全切除肿物即可。近来我收治一例特殊的鼻前庭新生物病人,疾病表现为右侧鼻前庭附着一直径 >0.5公分左右呈半球状,表面不规则黄白色新生物。查体该肿物质稍硬,表面角化,活动度欠佳,有侵犯鼻翼软骨倾向。
以鼻腔乳头状瘤的诊断,准备给予手术治疗。术前常规检查查血,发现该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这一点,引发医生对肿物性质性质的思考。下面简单探讨一下梅毒这一性传播疾病。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程缓慢,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侵入人体任何器官与组织,产生各种症状,也是可潜伏多年甚至终身,本病近年在我国发病有增加趋势,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经接吻、共用饮食器具,损伤的皮肤或粘膜,输血、喂奶等而传播,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此例中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及肿物侵犯软骨的性质让医生联想到鼻梅毒。对于非皮肤科医生,梅毒的误诊率是比较高的,文献报道国外梅毒误诊率为3.4-30.6%
鼻梅毒的临床表现:
一期鼻梅毒称为硬性下疳,极为少见。发病部位多位于外鼻的鼻翼、鼻孔及鼻尖;鼻内出现在鼻前庭皮肤及鼻中隔之前下部。下疳表现类似外阴部下疳。病变局部出现充血、水疱,水疱不久破溃,形成质硬、基底洁净、边缘耸起的溃疡。颌下及耳前淋巴结常肿大、坚硬,光滑、活动,但无压痛。可伴有发热及患侧眼部和头痛等症状。
二期鼻梅毒是全身发疹的一部分,鼻粘膜充血,持续性鼻塞,称为梅毒性鼻炎。鼻中隔可见暗红色境界清晰的斑疹,少数病例可见有全鼻黏膜潮红现象。鼻前庭皮肤呈湿疹样改变,并有糜结痂和皲裂,前鼻孔斑丘型梅毒疹,呈圆形隆起,鲜红或暗红色,表面光滑,微有鳞屑,有的表皮剥脱,逐渐形成溃疡。
三期鼻梅毒是树胶样梅毒瘤所致的软骨和骨质破坏,形成塌鼻和鼻中隔穿孔,梅毒瘤浸润消退后鼻粘膜萎缩。先天性鼻梅毒多发生于3岁至青春期,除有塌鼻外,还可Hutchinson氏三联征(迷路炎、间质性角膜炎和锯齿形牙)及感音性聋。三期梅毒应同鼻结核、鼻麻风、鼻硬结病或恶性肿瘤等相鉴别。
梅毒诊断的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梅毒的主要依据。
(1)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取病变区分泌物镜下直接观察。
(2)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用荧光标记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分泌物中的梅毒螺旋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者为阳性。
(3)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易发生假阳性,常用作梅毒初筛。包括血清不需加热的反应素试验(USR试验),此法常用,但对一期梅毒敏感性不高。
(4)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用梅毒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抗螺旋体抗体。
2、活检
显微镜下梅毒组织由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形成肉芽肿和血管内膜炎。一期、二期梅毒,可见血管壁内膜明显水肿,三期病变则出现内膜细胞增生、管腔狭窄。还可出现异物巨细胞、朗罕巨细胞和干酪样坏死等改变。
对于诊断常规,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寻找蛛丝马迹。详细专科检查及全身检查,如有特征性或可疑改变,必须进行初筛试验,阳性者须进一步检查确诊;阴性可疑者,仍要进一步实验室筛查及组织检查。
书归正传。在此病例中,了解到梅毒在人体全身表现上复杂多样的特殊性,结合病史,我们考虑该患者目前的鼻前庭肿物不能排除与梅毒的关联,考虑鼻梅毒瘤可能。而按照梅毒的治疗策略,目前手术并非首选治疗方案。
通常鼻梅毒的治疗方法如下:
1、驱梅疗法以青霉素治疗为主,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砷铋剂联合等治疗。治疗原则:越早越好,规范用药,足剂量,足疗程。治疗后需长期随访。传染源或性伴侣需接受检查及治疗。除局部治疗外,要按梅毒分期进行全身治疗方可根治。
2、对症治疗清洗创面,保持局部清洁,对于瘢痕所致的畸形可行修补成形手术。
与患者沟通病情后,患者要求出院,予以驱梅规律治疗。在用药三天时,鼻前庭的肿物就脱落。一月后,患者来我门诊随访,鼻前庭新生物已完全脱落,鼻前庭皮肤光滑正常。
对于本例病情,单纯的肿物切除可能损伤鼻软骨,导致畸形,且不能达到根治目的。及时的发现病因,对因治疗,是治疗成功,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