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活组织病理(包括治疗前穿刺样本,及手术切除样本)一直是肿瘤临床诊治必备的“黄金标准”。但胰腺由于其复杂的解剖位置――居于腹腔脏器的最后方;及胰腺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富含间质,导致依靠穿刺技术难以取得足够临床诊断或分型的活组织量。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更是回顾性分析了2006~2011年,上海31家医院(多中心),1,088例临床确诊胰腺癌病例的前瞻性资料,发现上海地区5年间胰腺癌病人的病理诊断率仅为 20%,而穿刺诊断率更是低于5%(Cancer Letts,2014)。这一现状有可能导致相当数量的胰腺良性肿瘤,肿块型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良性”病人被当做胰腺癌“误诊误治”。
受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托,倪泉兴,虞先F,刘亮教授课题组于2012年代表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推出了一整套的《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包括“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力图对少数无法获得病理诊断的胰腺癌病人开展血清学及影像学的综合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此套评估方法系统总结了中国胰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详细阐述于当年国内核心期刊《中国癌症杂志》上。经过近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该诊断标准与最终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到95%以上,能为大多数中国胰腺癌病人提供了一种诊断技术方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