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影响听力的常见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多数继发于急性中耳炎。据统计,小于3岁的儿童中70%患过中耳炎,在7岁以下的儿童中90%至少有过一次中耳炎,儿童患急性中耳炎后部分会转变成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上分泌性中耳炎以儿童多见,但成人病例也不少,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乘飞机后发生,有些是因为鼻窦炎和鼻咽部肿瘤。
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后,咽鼓管的功能会进一步受影响,中耳的空气吸收入血液后得不到补充,造成中耳负压,中耳负压又会加重分泌性中耳炎,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改善中耳的负压状态。如果疾病能早期诊断,治疗效果都比较好。
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果患者有鼻塞流涕,应使用麻黄素等滴鼻液,改善鼻腔通气。但如果患者没有这些症状,则不要使用麻黄素类药物,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口服抗菌素和解热镇痛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炎症。口服化痰药物,改善鼻腔和中耳分泌物的分解和引流。如果患者有鼻息肉或鼻窦炎,要及早治好。
第二、做咽鼓管吹张,简单的做法是吸气后,抿嘴捏鼻鼓气,让空气进入耳朵。有的医院有咽鼓管波氏球或导管吹张。
第三、鼓膜穿刺,鼓膜穿刺可以抽出中耳的积液,也可以注入空气,迅速改善中耳的压力状态,而穿刺点一般会迅速愈合。可以多次穿刺。
第四、如果鼓膜穿刺无效,可以放置鼓膜通气管。如果患儿有腺样体肥大,可以一并切除。鼓膜通气管可以放置数月,对于儿童,可以放置到很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年龄,或者7-8岁。对于成人,可咨询医生,根据个人情况作出决定。通气管如果自行脱出而病情未愈,可以再次植入,在带管期间,要注意耳道内不能进水,否则会引起中耳感染。
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以早期口服抗菌素7-10天,并服用治疗上呼吸道炎症和化痰药物,重复捏鼻鼓气,或咽鼓管吹张,多做吞咽动作,观察3个月,90%患者能够痊愈,10%患者可以考虑放置鼓膜通气管,一般情况下,儿童需要住院全身麻醉放置。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吹张或者鼓膜穿刺数次无效后,即可考虑放置鼓膜通气管,一般门诊局麻可以完成。
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防止感冒和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保持鼻腔通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家长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发现。对于成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要警惕鼻咽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