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二十年的儿童少年心理及精神卫生工作以来,经常会看到一些延误诊断干预的孩子,同时看到家长在儿童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认识上往往存在着某些误区:
1、重智轻能,自酿苦酒:
有些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误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足矣;一天从早到晚只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味认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却不注意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心理发育的健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对于初露倪端的心理问题家长未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学习好可以取代一切,导致“好学生”步入社会后无所适从,甚至在大学、留学期间就暴露出心理问题,演出了“卢刚”、“刘海洋”等令人惋惜的悲剧。
2、知识贫乏,重视不足:
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卫生知识,认为孩子的某些行为、情绪障碍只是孩子不懂事、淘气,或认为某些表现在孩子长大后可以自愈,而未能把心理障碍提到干预日程上。的确,某些儿童精神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发育渐渐趋于健全,某些多动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但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却会延续到成年,这样便会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多动阶段会导致的父母及老师对患儿的负性态度,可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及其人格的形成。有学者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成年期的社会经济地位要比没有多动症病史的人相对要低。
3、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却害怕被别人看不起,顾及“名誉”而不选择儿童精神心理卫生专业科室就诊。其实,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应该是同等对待的疾病,都有其生物学基础,都应该按不同的身体系统去看专科医生。只有经过专科医生的诊断,才能分清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还是轻度的心理问题,或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进行专业的治疗,才能遏制住疾病的发展。尤其是儿童少年精神卫生行业的医生全国数量有限,更应选择谨慎。经常会遇到患儿几经波折医治无果,逐渐出现了一些伴随症状,病情越来越厉害;因此,看病要专科医治,否则最终贻误病情。
4、缺乏沟通,各持己见: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老师的观察与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坦诚地与老师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使孩子有一个更有利于它发展的环境。这同时也需要老师的博大爱心与科学的健康观念:有两位家长反映老师在家长认为疑惑孩子是否有病时,老师“好心”地阻止孩子先不要去看病,管一管,长一长,等大了就好了;虽然某些表现可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是在其患病的过程当中儿童的心理发育却受到极大影响。老师应全面地更长远地为孩子着想。所以,只有家长、老师和医生沟通合作,才能让孩子正常全面发展。
5、根在父母,家庭不和:
家长工作压力大,回到家后在孩子面前过分放松,一些不良习性一展无遗,孩子耳濡目染习得一些不良品行。此外,父母工作紧张,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更不会带孩子及时就诊,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时机。还有,夫妻关系不和,家庭环境不良导致儿童少年心理发育不健全,甚至很小的孩子就会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即便孩子把儿时的心理冲突压抑下去了,成人后,这颗种子很可能在某个处境下会滋生出不良的枝桠。有学者研究指明:多动症儿童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成功性较正常儿童家庭为低,而家庭矛盾性高。
6、避重就轻,因小失大:
家长过分关注药物副反应问题,而不愿服药。然而不服药所致后果便是病情延误,影响儿童少年的心理发育。其后果大大超过药物副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而这一点应主要参照医生的意见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曾有一位抽动症的患儿,服药好转后就暗自转至中医治疗,半年后病情复燃,由于怕受医生责怪,就一直辗转其他机构治疗,病情愈演愈烈,最后出现自伤自残症状才再次来就诊,但,此时已成为难治性状况。
以上诸因素均会影响儿童少年的问题处理,从而影响孩子们的正常成长。由此可见,全面、宏观、长远、科学地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才是作家长的明智之举。同时,儿童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才能真正提高下一代的人口素质。
让我们一起,共同关注儿童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