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4岁,某公司高级顾问,患开角型青光眼二十余年,曾在国内外治疗,左眼已手术。双眼眼压高,视野缺损。就诊时查裸视右眼0.3,左眼0.8。平素性格较为急躁,无其他不适,舌红苔黄,脉弦细。辨证: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致眼内气血瘀滞,脉道阻塞。又肝病犯脾,脾失健运使眼内神水排泄困难,淤积目内,导致眼压增高,视力下降,视野缩小。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通脉。取穴:中脘、腹人中(中脘上三分)、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双天枢、双大横、双水道。针刺方向:中脘、关元、双水道向下刺(坎);腹人中(腹水沟穴),下脘(腹大椎穴)、水分(腹至阳穴)、气海均向上刺(离)。右天枢向下刺,左天枢向上刺。左大横两针分别刺向西南(坤脾)及西 ;右大横两针分别刺向东南(震肝)及东(巽胆)。行针手法:水分、气海、左大横(坤脾、兑肺)皆用补法;右大横(震肝、巽胆)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治疗效果:查视力:裸视:第一次针后:右眼0.3提高至0.6;左眼0.8提高至1.0。第五次针后:右眼1.0,左1.0。第十次针后:右1.0,左1.0。患者因工作忙只治疗一个疗程,三个月后随访视力维持未下降。
青光眼的病理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津液代谢障碍相关。《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属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话论述了谷食精气的输布过程,成为后世论述津液代谢的理论依据。青光眼的直接致病因素即为眼内房水不能正常输布代谢,瘀滞为病,亦属水津代谢障碍病症,故与肺、脾、三焦的宣发、布散、通调津液的功能失调有关。
2、与房水流通障碍相关。房水由后房流入前房,是由一个自控开关“阀门”控制的,其开阖由瞳孔括约肌张力大小决定。从脏腑相关角度分析,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开阖,故瞳孔括约肌的力量与脾、肾、肝有关,尤其与脾阳、肾阳直接相关。因阳气主动、主升发、主流动,《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处气即指肾之阳气与脾之阳气,其为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脾肾阳气不足,则阀门启闭无力,开阖失常,最终导致房水流通障碍,瘀滞于内而致病。
3、与房水产生的量相关。房水属津液, 其运行必得清阳的升发与推动。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肝气通于春,为生发之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清阳出上窍”, “肝主目……在窍为目”, 故肝气的升发上达之势, 正好顺应了目窍的清阳之性, 成为津液上注目内, 化生房水的原动力。所以房水产生的多少与肝有密切关系。另外,肝主疏泄, 房水保持正常的运动而不瘀滞, 也必赖肝气的疏泄条达。针对以上的病理机制,确立了以扶阳助阳(脾肾之阳)、疏肝、利肺、通调三焦为原则的治疗大法。
中脘与腹人中,后者相当于全息腹水沟穴,分别刺以离、坎两个方向,其意一为:一阴一阳,阴阳相交,水火既济,防止眼压升高;二为:醒神开窍,主明神能导气,气畅道通,目得血而能视。下脘相当于全息腹大椎穴,刺以离,意在通督脉,入脑,营元神之府。结合现代医学可以认为通过椎基底动脉增加脑的血流量从而营养目系。水分相当于全息腹至阳穴,亦刺以离,意在补心阳、强心气、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气海向上刺可补一身之阳气。天枢位于中腹部,承上启下,针刺方向为左升右降。此源于八卦图中,左为脾,主升清;右为胃,主降浊。如此配合,可以更好的调畅气机,斡旋中焦气血运行。
关元向下刺,取坎,意义为:
(1)可补肾水、滋肝阴,以水涵木;
(2)依据脏腑相通理论,肾通三焦,配合水沟、水分、水道(各司上中下三焦),将痰浊水饮之邪经三焦水道引水下行,可降眼压。
右大横双刺一肝一胆,意义为:
(1)减少房水生成量;
(2)可止痉挛、开阀门、通房水、降眼压。
左大横双刺一肺一脾,意义为:
(1)肺通膀胱,故具有提壶揭盖、通利小便之功;
(2)可健脾运化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