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相关眼眶病(thyroid related orbitopathy, TRO)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病,从首次报道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目前临床仍局限于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放射及手术治疗三大类。当疾病发展造成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导致视力下降、视野损害或角膜暴露而保守治疗无效时,需通过眼眶减压术来保护视神经、角膜,维持双眼单视。近年来为恢复眼部美观而行眶减压手术的患者也逐渐增多,约占40%。眼眶减压手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衍变发展,术式众多。但作为一种破坏性手术方式,如何在最小的创伤下,用最精准和安全的方式来获得有效眼眶减压,是现代眼眶外科的一个新命题。
传统眼眶减压手术的术式选择及存在问题
从1911年,Dollinger报道了对TRO患者通过外侧眶壁切开术进行眶减压以来,已经建立和改进了5种不同的手术进路:外侧进路(Kr?nlein),经窦进路(Ogura),进额骨进路(Naffziger),筛骨进路(Sewall),上颌骨进路(Hirsch)。目前大多数眼科手术医生使用改良的Ogura眼眶减压术,即将眶内容物减压到上颌窦和筛窦。但眼眶内、下壁切除可引起眼球位置改变、眼球活动受限等并发症。之后,Shepard等提出眼眶平衡减压术的概念,即眶外壁联合内壁减压,可减少下壁减压或单壁减压引起的眶内容移位,减少术后低眼位及复视发生[1]。Golgberg等提出在眶内、下壁减压时应保留“strut”结构,即保留筛窦和上颌窦之间的骨性连接结构,可帮助避免眼球的向下移位,减少复视发生[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对16例TRO患者(23眼)行眶内、下壁减压,2例(4眼)行内、下、外壁减压,手术均保留眶内、下壁之间的骨性“strut”结构(图1)。随访6月,三壁减压术后眼球突出度较术前减少7.3±2.1mm,二壁减压减少3.8±0.6mm;其中15只眼眼球运动情况改善;6例患者的复视改善,无患者术后复视加重。
眼眶减压手术的术式选择主要依据患者的眼球突出度和视功能状态。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及时机选择能够带给患者理想的眼球后退效果。文献报道:一壁眶减压术,可使眼球后退2~3mm,二壁眶减压术可使眼球后退4~6mm,三壁眶减压术可使眼球后退7~10mm,四壁眶减压术可使眼球后退10~17mm[3]。但是,随着眼球突出能够得到理想矫正这一手术目的被实现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眼眶减压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①功能方面:眼球移位、复视、失明、泪道阻塞及脑脊液漏等;②外观方面:双眼突出度不对称、手术疤痕、眼睑内、外翻等。正是由于这些并发症的存在,往往手术后眼球突出度得到矫正,但是仍然无法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内分泌调整甲状腺功能相对稳定和炎症情况有所一定的控制,九院眼科范先群院长和周慧芳主任在这方面技术水平全国一流:①微创,包括手术切口设计以及术中操作;②对眼眶减压部位及范围的精确设计,并预测眼眶容积的变化及术后眼球的位置;③术中可视化操作,对减压范围精准控制,并避开眶内重要结构。近年,随着颅面外科和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发展,内窥镜及导航技术引入眼眶外科手术中,已经在眼眶骨折修复重建方面取到了成功应用,在拓展手术适应证的同时降低了治疗的危险性。
当然,眶减压是一种对正常眼眶进行破坏的手术,因此与眶重建存在很多差异,目前国内外对眶减压数字化手术的研究均处于起步状态,既是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