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8年安徽阜阳出现较多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之后,很多中国人开始恐慌这个疾病。由于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发生严重事件甚至死亡者又多是一岁左右婴儿,因此患儿家长产生焦虑、烦躁乃至恐慌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人类认识这个病是在1957年,至1959年才给它取了现在的病名。此后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发生过无数次大流行,散发性流行一天也没有间断过。2008年,正值阜阳手足口病闹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参加了上海市的防控会议。会上上海复旦儿科医院的一位老教授说了一句话让我迄今难忘:“这病,我们每个月要接诊数千例!”可见其发病率之高,绝非“一时兴起”,甲型流感也难与之分仲伯。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致病病毒主要是腺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和埃柯病毒也会致病。从出生到10岁的儿童容易被感染,且又多集中于5岁以下儿童。我5岁的儿子就在8天前(国庆节前3天)不幸中枪,今天才痊愈。需要给予更多重视的是出生6个月到一岁半的婴幼儿,这个年(月)龄的孩子患病后更易重症化。由于绝大多数成人早已感染过病毒而获得了免疫力,因此成人较少患手足口病。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接触手足口病相关病毒后多为隐性感染,换言之,虽然被病毒感染了,却不出现任何症状,并且还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据统计,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发病者)的比例为30~100:1,可见,很多人包括大多数儿童的运气并不错,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得病,这是很多急性传染病的共同特征,也应该是不必对手足口病过于恐慌的理由之一吧!
既然是病毒感染性急性传染病,那就必须知晓两个重要信息:第一,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的。意思是说它可以不治自愈,这同样是很多急性传染病的共同特征。我们常用一句看似古怪而又符合事实的话来形容这种“自限”的现象:“不治一周愈,用药七天好”;第二,抗菌药物无效。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部分真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治疗作用。可是,包括手足口病在内的一些急性感染病都有发热的表现,多数家长会迫不及待地给孩子用抗生素,谓之“消炎”,医生不给用还要跟医生急。殊不知,给3岁左右的幼儿使用抗生素,药物本身的潜在危害可能比疾病本身还大,你应该更恐惧哪一种情况?
对这个病,即使你不是医生也能做出诊断。通常情况下,病孩先有中等发热(不超过39℃),可能伴有咳嗽、食欲减退和乏力等,两三天后突然在手、足和口腔周围的皮肤上出现疱疹,臀部和外生殖器周边也可发疹。疹子形态很特别,像红色透亮的小豆豆,尤其是手掌和足掌侧出现的疱疹很让人觉得奇怪。有意思的是,这些疹子并不痒,也基本不疼。病孩的口腔黏膜上也会有数量不少、大小不等的疹子。这有什么意义呢?孩子口腔有太多疹子后会因为不舒服而拒绝哺乳、不吃饭,甚至哭闹。我儿子在出疹后的第二天,连续两天做出咧嘴、皱鼻子的怪动作,当是黏膜出疹所致,这还真让我们有过小小恐慌。试想,如果这种多动的表现延续不断,是不是很难看?将来岂不是娶不到媳妇?现在呢,病好了,怪异的动作也消失了。出疹后5到7天,疹子就逐渐变暗,并逐渐消失。痊愈后的皮疹不会留下疤痕,也不会出现色素沉着,这应该是不必恐慌的又一个理由吧?
轻症手足口病,除了在发热阶段多喝水、适当使用退热药、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进食困难者采取适当方式补充营养外,并无特殊处理方法,目前并不主张抗病毒治疗。尽管皮疹的痒感不明显,但发疹后还是要避免被抓破,以减少局部细菌感染的可能,并降低传染性。
不可否认,幼儿感染病毒(尤其是腺病毒71型)后也会有少数出现严重情况者,包括中枢神经损害和心肺功能损害。告诫大家:如果患儿高热不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能耽误治疗和观察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重症发生率;一旦演变为重症,在医生严密监测下,在医院内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措施后,危害生命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目前没有上市的疫苗可供预防手足口病,针对腺病毒71型的疫苗正在研发中。须知,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也属于“病从口入”,病孩的衣被、玩具、排泄物和破损的皮疹等都具有传染性;同时,家长很难控制幼儿
“不讲卫生”的行为,所以,正值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很容易被传染或传染给他人。有鉴于此,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幼托机构一旦发现有手足口病病例,整个班级要停课至少一周,这是正确的措施,家长们要予以配合;如果孩子接触了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应该在7天内格外留意孩子的体温和皮疹等情况,因为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是3~7天。最后特别提醒:如果你家孩子患了手足口病,那么就应该主动地将孩子隔离在家里,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以免传染给其他孩子,这是美德。
孩子患病家长总是会担忧的,但是患了手足口病,你可以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