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内乳头状瘤起可见任何年龄妇女,多见于40~45岁女性, 75%的病变发生于大乳管近乳头的膨大部分。瘤体一般很小,肉眼可见导管内壁有带蒂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乳头状结节突入管腔,富于薄壁血管,极易出血。临床特点是乳头有时溢出血性液体,而无疼痛,但肿块不易摸到。由于乳头状瘤小而软,因而临床检查时常不易触及,有时则可在乳晕下方触及小结节,无皮肤粘连。轻压乳晕区或挤压乳头时,有血性排液,可以帮助定位。,若中小导管广泛病变,位于乳腺的边缘部位,常是多发性的,则称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视为癌前病变。一般认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但6%-8%的病例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故应该争取早期手术切除。主要通过细胞学检查,导管造影,导管镜检查等。
在术前有对导管病变位置,范围了解,多发性者有复发倾向。对输乳管的乳头状瘤如能摸到肿块,则定位较容易。如未扪及结节,则可沿乳晕部顺时针方向按压,明确出血的乳管开口后,用探针插入该乳管并用美蓝术中造影,沿病变显影方向作放射状切口,然后将该导管及其周围乳腺组织楔形切除。小导管乳头状瘤常是多发性,常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有恶变倾向。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必要时应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切除的肿瘤常规进行病理检查,如有恶变按乳腺癌相应手术治疗。
临床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需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及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相鉴别。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两者均可见到自发的、无痛性乳头血性溢液;均可扪及乳晕部肿块,且按压该肿块时可自乳管开口处溢出血性液体。由于两者的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都非常相似,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一般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可为血性,亦可为浆液血性或浆液性;而乳头状癌的溢液则以血性者为多见,且多为单侧单孔。乳头状瘤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较软,肿块一般不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而乳头状癌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粘连,肿块一般大于1cm,同侧腋窝可见肿大的淋巴结。乳腺导管造影显示或乳管镜检查可以发现以下特征,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有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或新生物占位,导管柔软、光整者,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断端不整齐,近侧导管轻度扩张,扭曲,排列紊乱,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导管失去自然柔软度而变得僵硬等,则多为导管内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状癌可找到癌细胞。最终确立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准,而且应做石蜡切片,避免因冰冻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但导管扩张综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溢液多为双侧多孔,性状可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样、脓血性或血性;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肿块期均可见到乳晕下肿块,但后者的肿块常较前者为大,且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可与皮肤粘连,常发生红肿疼痛,后期可发生溃破而流脓。导管扩张综合征还可见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乳腺导管造影显示或乳管镜检查可以发现以下特征,导管突然中断,有规则的充盈缺损者或新生物占位,多为乳头状瘤;若较大导管呈明显扩张,导管粗细不均匀,失去正常规则的树枝状外形者,则多为导管扩张综合征。必要时可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