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放射学(放射学阴性)中轴脊柱关节炎
大约在1900年,“强直性脊柱炎”这一概念被提出,当时只能根据患者的脊柱已经发生强直,才能作出临床诊断。在1930年代因为放射学的临床应用,渐发现强直性脊柱炎常从骶髂关节开始发病。因此,骶髂关节炎成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依据。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分类标准的发展经历了1961年的罗马标准、1967年的纽约标准、1984年的修订纽约标准。尽管修订纽约标准至今仍在临床广为应用,但骶髂关节的放射学改变在II级或以上是其必要条件,而X光平片只能检测炎症并发的结构损伤,并不能检测炎症本身,从AS起病至出现骶髂关节的放射学改变往往需要5-10年,这就导致了AS的诊断被延后5-10年,明显不能适应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要求。
于1974年提出“脊柱关节病(SpA)”,以概括AS、银屑病关节炎、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白塞病等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临床疾病谱。1990年发表的法国Amor标准和1991年发表的ESSG标准对SpA的诊断均不以骶髂关节的放射学改变为必要条件。ESSG标准对SpA的分类主要基于炎症性腰背痛和不对称的外周寡关节炎,因为通过该标准诊断的SpA包括两部分患者:有骶髂关节的放射学损害者和还没有发生骶髂关节的放射学损害者。因此,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中轴型SpA”。把那些具有炎症性腰背痛的SpA患者称为“中轴型SpA”较AS更为合适,因为AS暗指“强直”已经发生,不适用于尚处早期阶段的患者,甚至少数SpA患者病情较轻,终生不发生放射学损害。
目前多数观点认为,非放射学中轴SpA与AS是一种疾病的两个阶段,即随着时间进展,骶髂关节炎的X线表现迟早会出现。两种亚型存在相似的临床特征,特别是与疾病活动度有关的临床表现和相当的治疗反应率。但是,非放射学中轴SpA由于其疾病本身的自限性和缓慢进展,与AS相比有更多异质性。
非放射学中轴SpA这一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对某些患者进行分类的需要,而不是对某种疾病诊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