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 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预后各不相同,但研究显示:大约30%幸存者不能达到完全恢复,尽管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另外20%的幸存者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接受帮助。
脑卒中患者的幸存者的寿命会急剧减少,并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迅速增高。因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吸烟、酗酒、肥胖、体力活动少等危险因素进行的生活方式改变,但在我国多数病人常在出现不适症状时才前去就诊,这时二级预防即早诊断早治疗成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重点。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基础用药,对防止脑卒中复发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显示有47%的患者存在用药抵抗,即使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也会对胃肠造成负担和影响,有各种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在医生指导下针对自身情况和病症特征选择用药。
在不适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是不是有另外的选择呢?好消息是我们已经认识到阿司匹林不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唯一选择。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在于对脑卒中病因的诊断及危险因素的认识,针对不同病因,并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寡和严重程度,对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一些明确的危险因素可增加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如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梗塞或复发脑梗塞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可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利于脑梗塞形成。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积极的地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
2、一些心源性栓塞的高危患者如有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病史者,华法林也许比阿司匹林更为适合。对于不能或不愿接受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相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也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3、当然对于一些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药物治疗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99%的患者,获益是大于手术风险的,推荐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也同样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方法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应该是从饮食、锻炼、用药、危险因素控制等综合性的进行防治,尤其对已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而言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对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阿司匹林不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唯一选择,单一的阿司匹林治疗也无法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明确病因的诊断及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