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而拒食,而无其他疾病的一种消化道常见病症。是由脾运胃纳失职所致,一般预后良好。但厌食日久,摄入失调,营养吸收障碍,气血不充,常继发疳证、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导致患儿生长迟缓;同时因气血亏乏,使抗病力降低,易罹反复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道常见病。
厌食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证,是儿科常遇到的主诉。《小儿药证直诀》曰:“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故强调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作好体检和必要的化验。分清是否由于全身或消化系统疾病引起,是否药物影响,有否微量元素或内分泌素缺乏。还要调查患儿的家庭、托儿所和学校环境,有无不良精神刺激与不良饮食卫生习惯。才能确定病因,提高疗效。
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大多因喂养不当,过度或过餐嗜食高粱厚味及生冷冰饮,导致消化功能失健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先天禀赋不足,脾胃气弱,加之后天调护失宜,饮食失节,厚味伤中,终致脾胃运化失司,故出现食欲不振而厌食。正如《内经》所言:“饮食自倍,胃乃伤。”由于家长盲目追求高蛋白、高热量喂养,现今儿童饮食结构的改变,已提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为肥甘厚腻喂养过度,主要证型为湿食里滞型;经统计该型患儿约占就诊厌食儿的80%左右。
湿食里滞型厌食儿临床表现:厌恶进食,脘腹胀满,口臭汗多,烦躁不宁,大便干结或便秘,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沉有力,指纹紫红或深紫,达风关。针刺四缝穴有黏液。辨证为素体脾虚湿重,喂养不当,湿食积滞,脾失健运。
治法:消导化滞,运脾燥湿。
方药:予保和丸和平胃散加减。常用药:苍术、川朴、陈皮、半夏、茯苓、莱菔子、连翘、内金、山楂等。配合针刺“四缝穴”,对湿食里滞型尤其适合。
脾胃气虚型其临床表现为不思进食,面色少华,神软少气懒言,舌淡苔薄,两脉细软,或指纹淡红,食少便多,大便稀软,或挟有不消化食物。为脾胃气虚,运化无权。
治法:益气健脾,助运醒胃。
方药:异功散或香砂六君丸加味。
胃阴不足型临床表现为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艰行,面色萎黄,形体偏瘦,皮肤不润,舌红少苔,或苔花剥,脉细小数,或指纹色红者。为胃阴不足,受纳失职。
治法:酸甘化阴,养胃生津。
方药:养胃汤增损。
营卫不和型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自汗盗汗,汗出肢凉,面咣少华,易感外邪,腹软便调,或睡时露睛,舌淡红,苔薄润,两脉细和,或指纹淡红,达风关,是属营卫不和,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该类患儿多因反复感冒,兼以喂养不当,损伤脾胃,出现汗多易感,食欲不振,本病消既不宜,补又不合,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促醒胃气,使之思食,此谓“倒治法”。
治法:调和营卫,促醒胃气。
方药:厌食灵。由桂枝汤加味而来,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陈皮、佛手、炒谷芽、生姜、大枣。汗淋易感加防风、黄芪、糯稻艰、白术;腹痛便软加炒扁豆、焦楂曲;舌红少苔或有鼻衄,加川石斛、炒藕节;大便干结加天花粉、火麻仁。
肝胃不和型临床表现:不思饮食,嗳气恶心,烦躁易怒,夜寐不宁,面色青黄,面部或山根青筋显露,舌质偏红,苔多薄黄,脉弦或指纹青紫滞涩。为肝胃不和,思虑伤脾,气机逆调,纳运失常。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