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AT9中的20项建议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对于无症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2B)作为一级预防措施;对于有症状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无论是否接受干预治疗,外周动脉架桥手术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建议长期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进行二级预防(1A);建议不要联合应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1B);对于外周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建议单一抗血小板治疗(2C);对于严重的间歇性跛行患者,除运动疗法和戒烟外,建议西洛他唑(100mgbid),联合基础二级预防治疗,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2C);对于不能进行血运重建的重症肢体缺血,或静息痛患者,建议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2C);对于急性血栓形成,或急性动脉栓塞肢患者,建议首选手术开通栓塞血管,而非动脉溶栓治疗(1B)。
背景:
ACCP在以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栓预防和治疗指南基础上,收集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指南进行了升级和修改,今年初出台了第九版指南,包括各个方面和领域。
在本部分中,重点讨论外周动脉疾病(PAD)的抗栓治疗。PAD患者往往存在其他血管床的动脉硬化病变,其主要死亡原因是心梗或脑卒中。因此,这类患者抗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跛行距离、生活质量、缓解静息痛,以及保存肢体等。
PAD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在本指南中,PAD可归纳为:无症状PAD,临床无肢体缺血表现,但上肢和下肢血压比值(ABI)测定,或者其他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下肢血管病变;症状性PAD,包括间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外周动脉疾病直接导致肢体血液供应不足,表现为肢体运动能力和耐力的降低,也就是行走能力的降低,这时我们称之为间歇性跛行(IC);慢性缺血持续加重,血液供应不足以维持静息状态,则会出现静息痛、溃疡甚至肢体坏疽,这时称之为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一种威胁肢体存活的状态;而另一种直接威胁肢体存活的状态是急性的肢体缺血,动脉栓塞或者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称之为急性下肢缺血(ALI)。
内容解读
1、无症状PAD患者的一级预防
无症状PAD患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为了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ABI值的测定,也就是肱动脉压/踝动脉压,是确立无症状PAD的重要依据。文献表明,ABI值£0.9,是独立的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也使得弗拉明戈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评估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程度)翻翻。对于这类患者,指南指出,应给以每天75-100mg阿司匹林。对于存在中度危险以上血管事件发生的患者,更为适合长期服用。
2、症状性PAD患者的二级预防
和无症状PAD一样,症状性PAD患者的二级预防目的仍然是降低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这类患者的病情更重,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更高,预防的意义更大。证据表明,单一的阿司匹林即可很好的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Meta分析也并未显示出氯吡格雷的优势,但仍然可以作为预防手段之一,尤其是对消化道出血风险更高的患者。
在是否需要进行双抗的问题上,文献表明尽管非致命性卒中的发生有所降低,但非致命性颅外出血的风险同时提高,双抗的意义和证据均显不足。指南同时涉及到了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的预防问题,从总体转归看,出血风险更多,而并没有增加收益。因此在指南中以上两方面内容均被列为不推荐项目。即在症状性PAD的二级预防中,不推荐应用双抗,或者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
3、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抗栓治疗
IC是症状性PAD的一类,首选的治疗策略仍然是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配合相应的运动训练,以及戒烟治疗,运动能力和耐力往往就会有所提高。而对于仍然不能提高间歇性跛行距离的患者,证据表明西洛他唑100mg每日2次,比安慰剂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最大跛行距离;然而,对于总体死亡率而言,西洛他唑的应用并没有使之受益。
对于其他临床应用的药物,如己酮可可碱、肝素、前列腺素等等,文献中并没有证据支持可以提高IC患者的跛行距离。因此,在本节中,指南推荐对于接受二级预防的IC,如果运动训练和戒烟不能改善运动能力,可以加用西洛他唑。
4、重症下肢缺血的抗栓治疗
重症下肢缺血是威胁肢体存活的严重情况,这样一群患者往往需要积极的血管重建治疗。血管重建后的药物治疗在下面的章节中有相应的介绍。对于不能进行血管重建的患者,药物治疗方面,指南指出:应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可以缓解静息痛、促进溃疡愈合;但这类药物的应用并不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同时,此药的耐受性较差,约75%的患者有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潮红等等。这类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前列腺素的治疗是在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的。
5、症状性PAD的介入治疗
对于重症下肢缺血需要血管重建治疗,对于难治性IC患者同样需要血管重建治疗。经皮腔内成型术(无论是否放置支架)是目前流行的治疗策略之一,而且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进步,以及介入器材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这项治疗策略。
指南中引用Cochrane分析,将临床实验证据综合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后(无论是否放置支架)阿司匹林联合潘生丁治疗与安慰剂相比可以有效的降低再堵塞率;而在比较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间的差别时,未得到阳性结果。其中还有一项实验,纳入了179人,比较介入术后1周内分别应用静脉普通肝素和皮下那曲肝素,然后持续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那曲肝素组降低了再狭窄和阻塞率(OR, 0.35; 95% CI,0.19-0.65);但截肢率方面却无差别(OR, 1.0; 95% CI,0.20-5.10)。故此,指南建议PTA术后采用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100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一期的支架植入是否优于单纯PTA,目前仍有争议。最近的一项纳入了10个RCT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常规的支架植入在股N动脉病变中,可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但对目标血管的重建并非必要,而且总体转归并无提高。不过,事实上,支架的植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关于支架植入和单纯PTA术后的抗栓治疗,目前没有相关的RCT实验研究。因此,支架植入术后的抗栓治疗经验基本来自于心脏冠脉支架的植入研究,证据属于间接支持,力度在PAD中并不充分。而且,外周血管的直径远较冠脉直径更粗。因此,指南推荐一期支架植入术后给予单纯的抗血小板。而对于肢体缺血风险较高,且能良好控制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双抗治疗,但在指南中并未作为建议项目列出。
6、外周动脉架桥术后的抗栓治疗
外周动脉架桥术是治疗症状性PAD的另一项有效措施。其基础治疗和症状性PAD并无区别。Cochrane分析显示(包含6个RCT研究数据):阿司匹林+潘生丁和安慰剂相比,可以降低22/1000的血管堵塞;34/1000的截肢发生;可能降低非致命心梗的发生;不过,不能减低非致命脑梗的发生;同时增加了8/1000的大出血发生率。显示出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的有效性。
在其他的实验研究中,涉及到阿司匹林+/-潘生丁vs 低分子肝素、肝素、华法林、吲哚布芬、己酮可可碱、前列腺素类等药物。结果显示并不优越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CASPAR实验是关于双抗和单一阿司匹林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vs 安慰剂+阿司匹林),对于膝关节下架桥的患者,两者的截肢率、死亡率和出血风险方面均无明确差别。不过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却显示,对于人工血管材料的架桥,双抗优越单抗治疗。而对于自体静脉桥血管,两者无差异。这也是指南中推荐膝关节下人工血管架桥术后应用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75-100mg/d)的依据。
7、急性动脉缺血的抗栓治疗
急性下肢缺血是指通往下肢的血流的突然中断,除外伤外,常见的原因是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其中80%的外周动脉栓塞来自心脏,栓子还可能来自主动脉、外周血管;甚至静脉系统(房缺、动脉导管未闭);血栓形成通常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往往存在丰富的侧枝,对肢体的威胁可能相对较小。因此,一旦诊断确立,即应开始给予全身的抗凝治疗。但事实上,目前没有相应的临床证据支持,更没有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比较。所以,尽管指南中推荐这一做法,级别并不高(2C)。
快速的血流重建是缓解症状,保存肢体的重要措施,但临床上也没有相关的比较开通血液和单纯抗凝间比较研究,也许是基于伦理的问题。因此,和全身抗凝一样,也是2c级的推荐,建议积极的开通血流治疗。
尽管导管溶栓治疗在急性下肢缺血中有很多潜在的优势,但Meta分析显示,直接导管溶栓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开通结果相当,然而,溶栓治疗30天内风险更高,包括卒中和大出血。同时患者接受评估的次数和总体费用也更多、更高。因此,在本指南中对于急性下肢缺血,推荐首选手术开通阻塞血管。
对于选择了导管溶栓的患者,指南指出,以往的静脉溶栓途径已被目前的导管直接溶栓所取代。RCT研究表明,组织凝血酶元激活剂(rt-PA)的溶栓效果优于链激酶,降低了30天内的截肢率,出血并发症相当;但链激酶存在过敏反应问题。而和尿激酶相比,rt-PA在截肢率、肢体存活率和出血并发症方面基本相当。由此,指南推荐应用rt-PA或尿激酶。
8、颈动脉狭窄的抗栓治疗
颈动脉狭窄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种类型,它可以和CAD、PAD共存,文献报道男性发病率约为50岁以下0.2%,大于80岁则为7.5%。在卒中杂志上有针对颅外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指南。在本部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抗栓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抗栓治疗,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抗栓治疗策略。
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PAD一样,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进行一级预防治疗,以便良好控制血管事件发生。
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则推荐进行二级预防,即长期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脑康平(Aggrenox,缓释双嘧达莫200mg加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或单一阿司匹林,但前两者的效果优于单一阿司匹林。
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治疗原则为二级预防。目前,没有太多的证据研究应该何时该给予抗栓治疗,维持多久?但和不抗板治疗相比,抗栓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研究还显示,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大剂量同样有效,而且出血并发症更低。
附指南内容:
1、对于无症状PAD患者,我们推荐阿司匹林75-00mg/d (Grade 2B);
2、对于症状性PAD,进行二级预防,推荐应用阿司匹林75-00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均为Grade 1A);我们不推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Grade 2B);不推荐抗血小板和华法林联合应用(Grade 1B);
3、对于运动治疗和戒烟治疗无效的间歇性跛行患者,我们推荐西洛他唑联合基础的抗栓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 (Grade 2C);不推荐应用己酮可可碱、肝素、前列腺素药物(Grade 2C);
4、对于症状性PAD和重症下肢缺血,而不能进行血管重建的患者,我们推荐应用前列腺素类药物联合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 (Grade 2C);
5、对于急性下肢缺血,我们推荐即刻的全身肝素抗凝治疗(Grade 2C);我们推荐进行血流开通治疗(手术或动脉内溶栓治疗)(Grade2C);我们推荐手术治疗优于动脉内溶栓治疗(Grade1B);而在选择应用动脉内溶栓药物方面,推荐应用rt-PA,或者尿激酶(Grade2C);
6、对于PTA术后的患者,我们推荐长期阿司匹林75-100 mg/day,或者氯吡格雷75 mg/day (Grade1A);对于一期植入支架的PAD患者,我们推荐单一抗血小板治疗(Grade2C);
7、对于外周血管架桥术后的患者,推荐长期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ay,或者氯吡格雷75 mg/day(Grade 1A);我们推荐单一抗血小板治疗,而非抗血小板联合华法林治疗(Grade 1B);对于膝关节下架桥,推荐双抗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Grade 2C);对于其他患者,推荐单一抗血小板治疗 (Grade 2B);
8、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推荐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 (Grade2B);
9、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推荐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脑康平25mg/200mg bid,或者阿司匹林75-100mg/d (Grade1A);而且,氯吡格雷、脑康平优于阿司匹林 (Grade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