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0-10 18:58

  摘要:

  在AT9中的20项建议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对于无症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2B)作为一级预防措施;对于有症状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无论是否接受干预治疗,外周动脉架桥手术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建议长期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进行二级预防(1A);建议不要联合应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1B);对于外周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建议单一抗血小板治疗(2C);对于严重的间歇性跛行患者,除运动疗法和戒烟外,建议西洛他唑(100mgbid),联合基础二级预防治疗,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2C);对于不能进行血运重建的重症肢体缺血,或静息痛患者,建议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2C);对于急性血栓形成,或急性动脉栓塞肢患者,建议首选手术开通栓塞血管,而非动脉溶栓治疗(1B)。

  背景:

  ACCP在以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栓预防和治疗指南基础上,收集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指南进行了升级和修改,今年初出台了第九版指南,包括各个方面和领域。

  在本部分中,重点讨论外周动脉疾病(PAD)的抗栓治疗。PAD患者往往存在其他血管床的动脉硬化病变,其主要死亡原因是心梗或脑卒中。因此,这类患者抗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跛行距离、生活质量、缓解静息痛,以及保存肢体等。

  PAD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在本指南中,PAD可归纳为:无症状PAD,临床无肢体缺血表现,但上肢和下肢血压比值(ABI)测定,或者其他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下肢血管病变;症状性PAD,包括间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外周动脉疾病直接导致肢体血液供应不足,表现为肢体运动能力和耐力的降低,也就是行走能力的降低,这时我们称之为间歇性跛行(IC);慢性缺血持续加重,血液供应不足以维持静息状态,则会出现静息痛、溃疡甚至肢体坏疽,这时称之为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一种威胁肢体存活的状态;而另一种直接威胁肢体存活的状态是急性的肢体缺血,动脉栓塞或者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称之为急性下肢缺血(ALI)。

  内容解读

  1、无症状PAD患者的一级预防

  无症状PAD患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为了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ABI值的测定,也就是肱动脉压/踝动脉压,是确立无症状PAD的重要依据。文献表明,ABI值£0.9,是独立的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也使得弗拉明戈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评估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程度)翻翻。对于这类患者,指南指出,应给以每天75-100mg阿司匹林。对于存在中度危险以上血管事件发生的患者,更为适合长期服用。

  2、症状性PAD患者的二级预防

  和无症状PAD一样,症状性PAD患者的二级预防目的仍然是降低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这类患者的病情更重,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更高,预防的意义更大。证据表明,单一的阿司匹林即可很好的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Meta分析也并未显示出氯吡格雷的优势,但仍然可以作为预防手段之一,尤其是对消化道出血风险更高的患者。

  在是否需要进行双抗的问题上,文献表明尽管非致命性卒中的发生有所降低,但非致命性颅外出血的风险同时提高,双抗的意义和证据均显不足。指南同时涉及到了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的预防问题,从总体转归看,出血风险更多,而并没有增加收益。因此在指南中以上两方面内容均被列为不推荐项目。即在症状性PAD的二级预防中,不推荐应用双抗,或者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

  3、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抗栓治疗

  IC是症状性PAD的一类,首选的治疗策略仍然是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配合相应的运动训练,以及戒烟治疗,运动能力和耐力往往就会有所提高。而对于仍然不能提高间歇性跛行距离的患者,证据表明西洛他唑100mg每日2次,比安慰剂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最大跛行距离;然而,对于总体死亡率而言,西洛他唑的应用并没有使之受益。

  对于其他临床应用的药物,如己酮可可碱、肝素、前列腺素等等,文献中并没有证据支持可以提高IC患者的跛行距离。因此,在本节中,指南推荐对于接受二级预防的IC,如果运动训练和戒烟不能改善运动能力,可以加用西洛他唑。

  4、重症下肢缺血的抗栓治疗

  重症下肢缺血是威胁肢体存活的严重情况,这样一群患者往往需要积极的血管重建治疗。血管重建后的药物治疗在下面的章节中有相应的介绍。对于不能进行血管重建的患者,药物治疗方面,指南指出:应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可以缓解静息痛、促进溃疡愈合;但这类药物的应用并不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同时,此药的耐受性较差,约75%的患者有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潮红等等。这类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前列腺素的治疗是在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的。

  5、症状性PAD的介入治疗

  对于重症下肢缺血需要血管重建治疗,对于难治性IC患者同样需要血管重建治疗。经皮腔内成型术(无论是否放置支架)是目前流行的治疗策略之一,而且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进步,以及介入器材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这项治疗策略。

  指南中引用Cochrane分析,将临床实验证据综合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后(无论是否放置支架)阿司匹林联合潘生丁治疗与安慰剂相比可以有效的降低再堵塞率;而在比较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间的差别时,未得到阳性结果。其中还有一项实验,纳入了179人,比较介入术后1周内分别应用静脉普通肝素和皮下那曲肝素,然后持续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那曲肝素组降低了再狭窄和阻塞率(OR, 0.35; 95% CI,0.19-0.65);但截肢率方面却无差别(OR, 1.0; 95% CI,0.20-5.10)。故此,指南建议PTA术后采用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100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一期的支架植入是否优于单纯PTA,目前仍有争议。最近的一项纳入了10个RCT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常规的支架植入在股N动脉病变中,可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但对目标血管的重建并非必要,而且总体转归并无提高。不过,事实上,支架的植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关于支架植入和单纯PTA术后的抗栓治疗,目前没有相关的RCT实验研究。因此,支架植入术后的抗栓治疗经验基本来自于心脏冠脉支架的植入研究,证据属于间接支持,力度在PAD中并不充分。而且,外周血管的直径远较冠脉直径更粗。因此,指南推荐一期支架植入术后给予单纯的抗血小板。而对于肢体缺血风险较高,且能良好控制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双抗治疗,但在指南中并未作为建议项目列出。

  6、外周动脉架桥术后的抗栓治疗

  外周动脉架桥术是治疗症状性PAD的另一项有效措施。其基础治疗和症状性PAD并无区别。Cochrane分析显示(包含6个RCT研究数据):阿司匹林+潘生丁和安慰剂相比,可以降低22/1000的血管堵塞;34/1000的截肢发生;可能降低非致命心梗的发生;不过,不能减低非致命脑梗的发生;同时增加了8/1000的大出血发生率。显示出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的有效性。

  在其他的实验研究中,涉及到阿司匹林+/-潘生丁vs 低分子肝素、肝素、华法林、吲哚布芬、己酮可可碱、前列腺素类等药物。结果显示并不优越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CASPAR实验是关于双抗和单一阿司匹林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vs 安慰剂+阿司匹林),对于膝关节下架桥的患者,两者的截肢率、死亡率和出血风险方面均无明确差别。不过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却显示,对于人工血管材料的架桥,双抗优越单抗治疗。而对于自体静脉桥血管,两者无差异。这也是指南中推荐膝关节下人工血管架桥术后应用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75-100mg/d)的依据。

  7、急性动脉缺血的抗栓治疗

  急性下肢缺血是指通往下肢的血流的突然中断,除外伤外,常见的原因是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其中80%的外周动脉栓塞来自心脏,栓子还可能来自主动脉、外周血管;甚至静脉系统(房缺、动脉导管未闭);血栓形成通常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往往存在丰富的侧枝,对肢体的威胁可能相对较小。因此,一旦诊断确立,即应开始给予全身的抗凝治疗。但事实上,目前没有相应的临床证据支持,更没有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比较。所以,尽管指南中推荐这一做法,级别并不高(2C)。

  快速的血流重建是缓解症状,保存肢体的重要措施,但临床上也没有相关的比较开通血液和单纯抗凝间比较研究,也许是基于伦理的问题。因此,和全身抗凝一样,也是2c级的推荐,建议积极的开通血流治疗。

  尽管导管溶栓治疗在急性下肢缺血中有很多潜在的优势,但Meta分析显示,直接导管溶栓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开通结果相当,然而,溶栓治疗30天内风险更高,包括卒中和大出血。同时患者接受评估的次数和总体费用也更多、更高。因此,在本指南中对于急性下肢缺血,推荐首选手术开通阻塞血管。

  对于选择了导管溶栓的患者,指南指出,以往的静脉溶栓途径已被目前的导管直接溶栓所取代。RCT研究表明,组织凝血酶元激活剂(rt-PA)的溶栓效果优于链激酶,降低了30天内的截肢率,出血并发症相当;但链激酶存在过敏反应问题。而和尿激酶相比,rt-PA在截肢率、肢体存活率和出血并发症方面基本相当。由此,指南推荐应用rt-PA或尿激酶。

  8、颈动脉狭窄的抗栓治疗

  颈动脉狭窄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种类型,它可以和CAD、PAD共存,文献报道男性发病率约为50岁以下0.2%,大于80岁则为7.5%。在卒中杂志上有针对颅外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指南。在本部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抗栓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抗栓治疗,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抗栓治疗策略。

  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PAD一样,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进行一级预防治疗,以便良好控制血管事件发生。

  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则推荐进行二级预防,即长期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脑康平(Aggrenox,缓释双嘧达莫200mg加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或单一阿司匹林,但前两者的效果优于单一阿司匹林。

  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治疗原则为二级预防。目前,没有太多的证据研究应该何时该给予抗栓治疗,维持多久?但和不抗板治疗相比,抗栓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研究还显示,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大剂量同样有效,而且出血并发症更低。

  附指南内容:

  1、对于无症状PAD患者,我们推荐阿司匹林75-00mg/d (Grade 2B);

  2、对于症状性PAD,进行二级预防,推荐应用阿司匹林75-00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均为Grade 1A);我们不推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Grade 2B);不推荐抗血小板和华法林联合应用(Grade 1B);

  3、对于运动治疗和戒烟治疗无效的间歇性跛行患者,我们推荐西洛他唑联合基础的抗栓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 (Grade 2C);不推荐应用己酮可可碱、肝素、前列腺素药物(Grade 2C);

  4、对于症状性PAD和重症下肢缺血,而不能进行血管重建的患者,我们推荐应用前列腺素类药物联合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或者氯吡格雷75mg/d (Grade 2C);

  5、对于急性下肢缺血,我们推荐即刻的全身肝素抗凝治疗(Grade 2C);我们推荐进行血流开通治疗(手术或动脉内溶栓治疗)(Grade2C);我们推荐手术治疗优于动脉内溶栓治疗(Grade1B);而在选择应用动脉内溶栓药物方面,推荐应用rt-PA,或者尿激酶(Grade2C);

  6、对于PTA术后的患者,我们推荐长期阿司匹林75-100 mg/day,或者氯吡格雷75 mg/day (Grade1A);对于一期植入支架的PAD患者,我们推荐单一抗血小板治疗(Grade2C);

  7、对于外周血管架桥术后的患者,推荐长期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ay,或者氯吡格雷75 mg/day(Grade 1A);我们推荐单一抗血小板治疗,而非抗血小板联合华法林治疗(Grade 1B);对于膝关节下架桥,推荐双抗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Grade 2C);对于其他患者,推荐单一抗血小板治疗 (Grade 2B);

  8、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推荐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 (Grade2B);

  9、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推荐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脑康平25mg/200mg bid,或者阿司匹林75-100mg/d (Grade1A);而且,氯吡格雷、脑康平优于阿司匹林 (Grade2B)。

抗血栓治疗如何用于周围动脉疾病?相关文章
提起动脉血栓,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脑血栓和冠心病,事实上下肢动脉血栓并不少见,发病后果也很严重。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动脉血栓也越来越多见。动脉血栓是怎么形成的呢?可以打个比方,粥样硬化的血管就好比常年使用的道路,路面不平整,车辆经过的时候难免颠簸,于是车速就下降了。为了维护道路,交通部门限制通车,路面破损的越严重,范围越广,能通过的车越少,最后只剩仅容一辆车通过的
发布于 2022-10-10 20:13
0评论
动脉血栓大多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动脉中血流速度高,所以即使凝血过程被激活,在局部也不能积蓄足够的凝血酶,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才会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造成管腔狭窄,使得局部积蓄有效浓度的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而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除了与一些先天性因素相关外,大多与饮食生活习惯有关。饮食结构不合理,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会增加患病几率。
发布于 2024-02-09 20:54
0评论
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三大类: A、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B、抗血小板聚集药分为三代:阿司匹林为第一代,噻氯匹啶为第二代,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为第三代。其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C、凝血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可经纤
发布于 2024-04-24 02:21
0评论
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上是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大系统的疾病。动脉疾病常见的有: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如老年人常见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动脉扩张性病变,如动脉瘤;动脉炎症,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外压性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动脉挤压综合征;末梢动脉功能紊乱,如雷诺氏病(现象);其他还包括动静脉瘘、糖尿病的周围血管病变等。静脉疾病有:浅
发布于 2023-03-29 03:06
0评论
抗凝治疗法: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或称急性期)可用抗凝、祛聚及溶栓综合治疗。抗凝是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并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可通过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继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早期血栓的自体消融。抗凝治疗时间一般延续到患者恢复正常活动,然后再维持抗凝治疗3~6个月。就此,大家可从下文中了解到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望对动脉血栓的恢复有所帮助。 一般治疗法:一般治疗法是必用的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发布于 2024-02-09 21:21
0评论
1、血管源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斑点脱落引起。 2、医源性。近年来由于广泛开展心脏人工瓣膜转换和人造血管移植,安置心脏起搏器、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大动脉反搏气囊导管应用,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3、心源性许多报道说明周围动脉
发布于 2024-02-09 21:01
0评论
1、疼痛,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逐渐向远处伸延。约20%病人最先出现症状是麻木,而疼痛并不明显。 2、皮色和皮温改变,肢体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呈腊样苍白。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小岛状紫斑。缺血进一步发展,肌肉可僵直,患肢皮温下降,皮肤呈现花斑样改变甚至发紫发乌。以肢体的远段部分最明显。皮温改变实际上真正栓塞平面要低一个关节。腹主动脉末端栓塞者,皮温改变约在双侧大腿和臀
发布于 2024-02-09 21:07
0评论
1、注意保暖。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动脉栓塞,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进补要适度。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动脉栓塞,因此
发布于 2024-02-09 21:14
0评论
1、什么是周围血管病?发病率如何?周围血管疾病是外周血管病的通称。根据累及血管类型的不同,可以分类动脉病和静脉病;根据病变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阻塞病和扩张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脉管炎、布加氏综合症、雷诺氏综合症等。目前在临床上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多见于下肢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肠系膜上
发布于 2023-01-26 23:47
0评论
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大众对这类疾病的了解却不一致,甚至一些非专科医师也会出现误诊和漏诊,如将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当作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或是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误认为是丹毒。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上是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大系统的疾病。动脉疾病常见的有: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如老年人常见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动脉扩张性病变,如动脉瘤;动脉炎症,如多
发布于 2023-01-26 19:37
0评论